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丽水直线导轨铠甲防护罩
行 业:五金 机械五金 机床附件
发布时间:2021-01-21
本发明适用于通用墙板板壳以及空心构件(例如整体式单元房、整体式盒子间、整体式卫生间、大型管涵、楼梯间等)的生产,具体讲涉及一种在X方向和Y方向均可以实现伸缩、便于成型和脱模的双向伸缩芯模。本申请人于2015年06年02日递交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一种通用墙板板壳》(专利申请号为:201520369963.9)。如图2所示,该通用墙板板壳包括对称设置的内嵌有钢筋网al的左、右混凝土侧板a2,左、右混凝土侧板a2之间通过若干根具有抗拉和抗压功能的对拉件a3连接为一个带有夹腔的整体板壳;其中,对拉件a3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混凝土侧板a2中的钢筋网al相连接,对拉件a3是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薄壁钢管。该通用墙板板壳在使用时成本低、效率高、通用性强、灵活度高、操作简单,仅需向夹腔中填充不同功能的芯材(例如防火芯材、保温芯材、隔声芯材),就能方便、快捷地复合成多种所需功能品种的复合墙板,以满足市场上对复合墙板功能多样性需求。在该通用墙板板壳的成型过程中,其外表面的成型与一般带孔洞条式墙板(参见图1)的成型基本相同,可以借助现有的一般带孔洞条式墙板的成型模具和成型工艺来实现,而通用墙板板壳的内部芯腔结构与传统带孔洞条式墙板的芯孔区别较大:即传统带孔洞条式墙板是由标准矩形钢(或圆钢管)插放在长方体成型模腔中直接成型出墙板构件所需的长方体孔洞(或圆柱体孔洞)。换句话说,墙板构件中孔洞是标准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墙板构件中相邻孔洞之间的肋板筋是与面层同时浇筑而成的实体加强筋。因为传统带孔洞条式墙板中的孔洞较小、且为标准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所以可借助标准的矩形钢管或圆钢管做成型芯管直接完成孔洞的成型。而在该通用墙板板壳中,作为加强筋的对拉件是若干个间隔水平状态分布小段长方体或圆柱体的薄壁钢管,使得通用墙板板壳的内腔被分成两个(或更多个)不完全规则的近似长方体孔腔,即成型芯模必须要避开上述点状分布的对拉件、且保证通用墙板板壳的内腔除对拉件之外是完整连贯的。通用墙板板壳成型时对应的单个孔洞较大、而且不规则,所以传统的芯模是无法完成其成型的,它需要一套与通用墙板板壳的孔洞形状及尺寸配合、且便于脱模的芯模。]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适用于涉及一种在X方向和Y方向均可以实现伸缩、便于成型和脱模的双向伸缩芯模。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本发明的双向伸缩芯模包括带有中空内腔的长方体骨架,沿所述长方体骨架四周纵向设置的前、后弹性芯板和左、右伸缩芯块;所述前、后弹性芯板通过带有活动间隙的弹性连接件与长方体骨架的前、后腔壁相连接,所述左、右伸缩芯块分别与设置在长方体骨架内腔中的伸缩机构相连接;所述前、后弹性芯板的左右两边分别加工有向板内面弯折的折边;所述伸缩芯块包括长方体结构的芯块体,在芯块体内侧面垂直设置的若干个连接柱,固定在芯块体前后端、并沿连接柱所在端方向延伸的悬臂式前、后固定芯板;沿所述芯块体及前、后固定芯板长度方向的外侧面开设有与所生产构件内部结构加强筋相匹配的若干个凹槽;所述前、后固定芯板与长方体骨架相配合的悬臂段的内表面以滑动配合的方式卡贴在长方体骨架前、后墙壁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前、后固定芯板悬臂段的边缘为分别向板外面翘起的折边,所述折边的角度和长度与所述前、后弹性芯板的折边相对应。本发明中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前、后弹性芯板中间平板部分的螺栓、配套的螺母以及弹簧构成。本发明中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位于长方体骨架内腔中水平布置的若干条双头油缸,所述双头油缸的两端杠杆分别与左、右伸缩芯块上相应的连接柱相连接。本发明中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分别与左、右伸缩芯块上相应的连接柱相铰接的若干对左、右合页,每一对所述左、右合页同时铰接在位于长方体骨架内腔中心竖直设置的拉杆上。本发明中所述凹槽为水平布置的半圆柱体凹槽。本发明中所述凹槽为水平布置的长方体凹槽。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在本发明中沿长方体骨架四周纵向设置有前、后弹性芯板和左、右伸缩芯块,且前、后弹性芯板通过带有活动间隙的弹性连接件与长方体骨架的前、后腔壁相连接,左、右伸缩芯块分别与设置在长方体骨架内腔中的伸缩机构相连接。在成型状态时,左、右伸缩芯块在伸缩机构的驱动下外移到极限位置,此时芯块体及前、后固定芯板外侧面凹槽卡在需要浇筑的通用墙板板壳构件中预埋对拉件的外表面(而一个芯模右凹槽和另一个相邻芯模左凹槽正好将中间的对拉件的外表面完整包裹);同时,随着左、右伸缩芯块中前、后弹性芯板两边的向板内面弯折的折边的带动下,前、后弹性芯板向前、向后外移动到成型位置。当浇注完混凝土料且初凝后,为了顺利脱模以及不损伤成型芯孔,控制伸缩机构回缩,带动左、右伸缩芯块向内平移,前、后弹性芯板也在弹性连接件中弹簧力的作用下向内平移。因为芯模在在X方向和Y方向的四个成型面均实现与混凝土构件分离,芯模就很容易从通用墙板板壳构件的芯孔中脱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通过弹性连接件与长方体骨架相连的前、后弹性芯板和与伸缩机构相连的左、右伸缩芯块,实现了在X方向和Y方向的顺利伸缩,便于通用墙板板壳以及空心构件(例如整体式单元房、整体式盒子间、整体式卫生间、大型管涵、楼梯间等)在生产过程中的顺利成型和脱模。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远动技术从早期、中期发展到当前的以远动技术和继电保护相互融合统一为特色的全新的变配电所自动化技术阶段,在此技术基础上诞生了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变电所微机综合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通信及保护等综合性能的自动化系统。本文讲述了继电保护的发展,通过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与原继电保护系统对比,介绍了传统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优势。通过以我厂敖南变电所为例介绍了微机综合自动化配置及在我厂的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特征1.1功能综合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所中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二次设备应用的综合性,而且能够精简部分设备,取消了一些较为麻烦的交流电电源和直流电源的进线。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微机监控功能,能够综合处理变电站各个子系统,对变电站的运行进行全面的管理。1.2结构分布式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结构设计的分布式和结构布置的分布式。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由各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中央处理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子系统能够独立分析和处理数据,独立实现其功能。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分布式的特点在扩张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同时实现其独立化,避免了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影响范围过大的问题。1.3监视的屏幕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在变电所的应用能够节约人力资源,可通过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无人化值班和值守,减轻了电力企业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通过屏幕就能够全面监视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情况。若变电所运行出现问题,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自行纠正出现的问题,降低了检查维修人员的工作压力。1.4通信光缆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所的应用,能将计算机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结合起来,终实现其通信功能。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系统能够抗电磁干扰,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为各个系统安全及时的运行提供相关数据。2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意义科技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发展也提供了动力,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成为电力系统的创新途径,综合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变电所的工作效率,更加满足人类对变电所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民众,就要提高综合自动化变电所运行的可靠性,。电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为了使变电所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人们运用先进科技对变电所进行设备上的创新,使其工作流程更加符合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综合自动化具有操作简单、监控智能化的优势,将人为监控改变为视屏监控,这种在操作方法上的智能化大大地减少了变电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种智能化设备避免了人为操作因疏忽而造成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同时,对变电所运行的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3对综合自动化变电所运行的可靠性分析3.1选择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来自于设备的选择,在对设备选择时要关注其维护性能,要挑选适合自动化的运行设备,有些进口设备虽然先进,但是,并不一定符合国内变电所的运行需求。选用设备的设计理念要与国内变电所的设计理念相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变电所的安全,电力人员要对设备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使变电所的设备性能更可靠。要结合运行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无功状态下的限值分析,确保所有的运行模式可以结合其特点进行接头处理,提升多项功能的对接质量。可靠性不仅要求在设计上的可靠,更要求在元件上的可靠。元件是组成设备的基础,所以,要时刻保证维护元件的性能,例如,元件组成的电源板一旦烧毁,就无法保证变电所运行的可靠性。3.2设备设计综合自动化在设备的设计上有更高的要求,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更高,要求设计人员要具备理论知识,要使设备在运行时符合变电所现场的情况,避免不安全现象的发生,提高其设计功能,可以对设备的维护更加便利。3.3安装调试安装调试时要注意综合自动化与普通变电所的差异,例如,综合自动化中的遥控系统是变电所的核心,要保障遥控系统的可靠性,要在变电所的设备运行前检查遥控系统的灵敏度。运行中遥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变电所的正常工
用于上述加工方法的冲压模具,包括落料模具组件、冲压筋条和一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翻边模具组件、二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和冲孔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落料模具组件包括上下对称配合的落料上模和落料下模;所述落料下模包括落料冲压台和固定设置在所述落料冲压台上的落料冲压模块;所述落料冲压模块的中心向下凹进为所需落料金属件的形状的冲压槽;所述冲压槽的周围槽壁围成冲压空间;所述冲压槽的相对的两侧中部的槽壁对应向内凸出形成条形凸起,所述两个凸起两侧的槽壁的形状相互对称;所述两个凸起将所述冲压空间空间分割成连通两个凸起之间的平板空间、由所述平板空间分隔的对称、等大的本体空间和第二本体空间;所述本体空间由长方形的空间和与沿所述空间向外水平延伸的被所述冲压槽的槽壁限定的具有多边形的边缘形状的周边空间;所述第二本体空间由长方形的第二空间和与沿所述第二空间向外水平延伸的被所述冲压槽的槽壁限定的具有多边形的边缘形状的第二周边空间;所述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等大且对称;所述周边空间与所述第二周边空间等大且对称;所述冲压槽的槽底在临近所述凸起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的凹陷的定位凹孔或向上突出的定位凸柱,所述定位凹孔或所述定位凸柱与设置在所述落料上模上的与其对应的定位凸柱或定位凹孔配合,在通过所述落料模具组件的金属片上开设定位孔; 所述冲压筋条和一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包括上下对称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冲压平台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冲压平台上的冲压模块;所述冲压模块的中心向下凹进形成条状的V型槽,所述V型槽的两侧的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V型槽的一侧槽壁上有向上凸起形成的一对对称等大的凸筋,所述凸筋有两条,所述凸筋的高度自上向所述V型槽的槽底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凸筋向下延伸截止于所述V型槽的另一侧壁;所述V型槽的槽底设有一对卡位凹陷;所述卡位凹陷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落料冲压模块的冲压槽的平板空间的长度;所述卡位凹陷与设置在所述冲压筋条上模上的与其对应的卡位凸柱配合,将由通过所述落料模具组 件落料得到的金属片卡位限定在所述冲压筋条组件中; 所述翻边模具组件包括上下对称配合的翻边上模和翻边下模;所述翻边下模包括翻边冲压台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翻边冲压台上的条状三角型模块;所述三角型模块的两侧面之间呈90°夹角;所述三角型模块的两侧面向下凹进形成相互垂直且在其顶部连通的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底呈平坦状,其周围槽壁与所述槽底的交接处与所述落料模具组件的第二空间与第二周边空间之间的交接处的形状及尺寸一致;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有与所述冲压筋条和一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的所述凸筋对应形状和尺寸的凹进部;所述凹进部自上向下深度逐渐减少;所述容纳槽的周围槽壁与所述槽底的交接处与所述落料模具组件的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交接处的形状及尺寸一致; 所述二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包括上下对称配合的翻折上模和翻折下模;所述翻折下模包括翻折冲压台和固定设置在所述翻折冲压台上的相互平行设置的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之间的距离大小为所述落料冲压模块的冲压槽的槽壁上的两个凸起之间的平板空间的宽度;所述第二模块的外边缘形状和尺寸对应于所述钣金件的第二本体和第二周边的交接处的形状和尺寸;所述模块的外边缘形状和尺寸对应于所述钣金件的本体和周边的交接处的形状和尺寸;所述模块的对应所述第二模块的一面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模块的突出逐渐增加的一对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冲压筋条和一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的所述凸筋对应形状和尺寸;在所述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之间的所述翻折冲压台上设有一对向上突出的凸出柱,所述凸出柱与设置在所述翻折上模上的与其对应的凹陷孔相配合,所述凸出柱之间的距离为设置于所述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之间的钣金件的定位开孔之间的距离; 所述冲孔模具组件包括上下对称配合的冲孔上模和冲孔下模;所述冲孔下模包括冲压平台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冲压平台上的冲孔模块;所述冲孔模块为长条状,其宽度等于所述落料冲压模块的冲压槽的平板空间的宽度;所述冲孔模块的顶面为平坦状,其上设有一对向向下凹进的凹孔,所述凹孔与设置在所述冲孔上模的底面的与其对应的凸柱相配合;所述凹孔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落料模具组件的所述定位孔或向定位柱之间的距离; 所述冲孔模块的两侧面均垂直于所述顶面,其中一个侧面为平坦状。另一个侧面向内凹进形成有与所述冲压筋条和一次冲压翻折模具组件的所述凸筋对应形状和尺寸的一对凹进部;所述凹进部自上向下深度逐渐增加; 所述冲孔模块设有贯通所述冲孔模块的两侧面的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凹进部之间;待穿孔的几字型钣金件设置于所述冲孔模块上,所述几字型钣金件的两侧壁分别与所述冲孔模块的两侧面贴合紧密,冲头顺序穿过所述几字型钣金件的一侧壁、所述冲孔模块的通孔和所述几字 型钣金件的另一侧壁实现在所述几字型钣金件上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