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面议
0
联系人:
电话:
地址:
钢轨类型钢轨的类型是以每米长的钢轨质量千克数表示的。我国铁路上使用的钢轨有75kg/m、60kg/m、50kg/m,43kg/m和38kg/m等几种。钢轨的断面形状采用具有佳抗弯性能的工字形断面,有轨头、轨腰以及轨底三部分组成。为使钢轨更好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力,保证必要强度条件,钢轨应有足够的高度,其头部和底部应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腰部和底部不宜太薄。以上各种类型钢轨中,38kg/m钢轨现已停止生产,60kg/m、50kg/m钢轨在主要干线上铺设,站线及线一般铺设43kg/m钢轨。对于重载铁路和特别繁忙区段铁路,则铺设75kg/m钢轨。此外,为了适应道岔、特大桥和无缝线路等结构的需要,我国铁路还采用了特种断面(与中轴线不对称工字型)钢轨。现采用较多的为矮特种断面钢轨,简称AT轨。废旧钢轨就是淘汰后的钢轨,经过再次的加工是可以进行回收利用的。在钢轨再次加工焊接时要注意钢轨之间的工作间隙,那么什么是废旧钢轨焊接的工作间隙呢?1、钢轨焊接熔融间隙以下称焊接间隙,即后下压钳二次给进后,与前下压钳的间隙,设计值为16mm。2、对接挤压间隙也称对接间隙,即型材加热熔融,焊板提升,后下压钳三次给进后,与前下压钳的平面间隙,设计值2mm。3、钢轨定位间隙:即钢轨定位时,后下压钳一次给进后,与前下压钳的平面间隙,设计值为6.4mm当然也有一些厂家设定为6mm。钢轨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件,它使得铁路能够快速平稳的行驶。废旧钢轨在进行二次加工焊接后就可投入使用。废旧钢轨的再次加工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为重新利用创造了条件。如果制造钢轨时含碳量高,可增加钢轨的强度,但含碳过高,将使其塑性及冲击韧性降低。适当提高锰和硅的含量,能增加钢轨的强度、硬度和韧性。硫和磷是有害杂质,不容许超过规定的限度。此外,在钢轨中加入适量的铬、镍、钼、钒、钛或铜等元素制成合金钢轨,可提高钢轨的质量。接触疲劳伤损接触疲劳伤损的形成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钢轨踏面外形的变化,如钢轨踏面出现不平顺,焊缝处出现鞍形磨损,这些不平顺将增大车轮对钢轨的冲击作用;第二阶段是轨头表面金属的破坏,由于轨头踏面金属的冷作硬化,使轨头工作面的硬度不断增长,通过总质量150~200Mt时,硬度可达HB360;此后,硬化层不再发生变化,对碳素钢轨来说,通过总质量200~250Mt时,在轨头表层形成微裂纹。对于弹性非均等的线路当车轮及钢轨肯有明显不平顺时,轨顶面所受之拉压力几乎相等,若存在微型纹,同时挠曲应力与残余应力同号,会极大的降低钢轨强度。第三阶段为轨头接触疲劳的形成,由于金属接触疲劳强度不足和重载车轮的多次作用,当大剪应力作用点超过剪切屈服极限时,会使该点成为塑性区域,车轮每次通过必将产生金属显微组织的滑移,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这种滑移产生积累和聚集,终导致疲劳裂纹的形成。随着轴载的提高、大运量的运输条件、钢轨材质及轨型的不适应,将加速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和发展。轨头工作边上圆角附近的剥离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的:由夹杂物或接触剪应力引起纵向疲劳裂纹而导致剥离;导向轮在曲线外轨引起剪应力交变循环促使外轨轨头疲劳,导致剥离;车轮及轨道维修不良加速剥离的发展。通常剥离会造成缺口区的应力集中并影响行车的平顺性,增大动力冲击作用,又促使缺口区域裂纹的产生和发展。缺口区的存在,还会阻碍金属塑性变形的发展,使钢轨塑性指标降低。轨头核伤是危险的一种伤损形式,会在列车作用下突然断裂,严重影响行车安全。轨头核伤产一的主要原因是轨头内部存在微小裂纹或缺陷(如非金属夹杂物及白点等),在重复动荷 载作用下,在钢轨走行面以下的轨头内部出现极为复杂的应力组合,使细不裂纹先是成核,然后向轨头四周发展,直到核伤周围的钢料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抵抗,钢轨在毫元预兆的情况下猝然折断。所以钢轨内部材质的缺陷是形成核伤的内因,而外部荷载的作用是外因,促使核伤的发展。核伤的发展与运量、轴重及行车速度、线路平面状态有关。为确保行车的安全,对钢轨要定期探伤。减缓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措施有:净化轨钢,控制杂物的形态;采用淬火钢轨,发展优质重轨,改进轨钢力学性质;改革旧轨再用制度,合理使用钢轨;钢轨打磨;按轨钢材质分类铺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