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圳ISO9000认证审核
价格:面议
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9999 个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深圳ISO9000认证审核
行 业:商务服务 认证服务
发布时间:2023-02-10
管理评审
企业是否建立了企业负责人对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制度。
企业负责人在其评审报告中是否包含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及有关纠正或改进措施。
质量文件中应规定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制度要求,企业负责人必须从宏观上对其质量体系运行及质量方针和目标进行评审,至少一年一次。
企业负责人提供其按评审制度进行管理评审的记录,它应包含质量体系有效性评价和有关纠正或改进措施。
a) 不符合要求的输出如何进行识别和控制?
b) 组织是否根据不合格的性质及其对产品和服务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
c) 不合格的控制是否适用于在产品交付之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以及在服务提供期间或之后发现的不合格服务?
d) 处置不合格输出的途径包括哪些?
e) 对不合格输出进行纠正之后是否实施再验证?
f) 对不合格处置的记录是否得到保留?
理解要点:
a) 要对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b) 处置不合格输出的途径包括一般包括:
——纠正;
——隔离、限制、退货或暂停;
——告知顾客;
——获得让步接收的授权。
c) 应对纠正后的产品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d)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e) 组织应保留以下记录:
——有关不合格的描述;
——所采取措施的描述;
——获得让步的描述;
——处置不合格的授权标识。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1)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方面的决定和措施,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或变更的需要;
(2)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决定和措施,包括服务质量特性、现有服务符合要求的评价、适应市场的能力的措施等;
(3) 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本公司资源现状,确定资源需求的改进决定和措施。
管理者代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对以上这些决定和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并验证其效果,并将跟踪验证的结果作为以后管理评审的输入。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管理评审的报告,总经理负责批准管理评审的报告。综合部负责对管理评审策划的结果、管理评审报告、改进措施实施计划和对其执行情况验证结果等记录予以保存、管理,并负责对管理评审会议的签到与会议记录等记录予以保存、管理。
1. 目的
针对公司产品,防止不合格的再发及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及服务
质量。
2. 范围
当公司内跟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相关的活动、作业、流程、制度等进行过程中,已造成的不合格有
可能造成消费者身体伤害时,或使质量目标不能达成时,或明显的人为原因造成了产品的不符,须采
取纠正措施。
3. 权责
品管部:不合格的识别、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纠正措施的策划、效果确认及标准化工作。收集影
响产品质量或生产能力潜在的信息,为防止发生不合格采取措施提供的信息。
相关部门:不合格的识别、原因分析及处理,纠正及措施的策划、执行及标准化工作。
4. 名词定义
纠正措施:指在消除已发送的不合格时,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活动。当出现不合格后,组织应
注重原因分析,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
不合格:不符合明确的、惯例上隐含的或强制的需要或期望。
关于文件化信息的审核
标准弱化了文件的要求,审核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原则上应要求组织建立文件化的信息:
1) 法律法规(包括强制性标准)及相关方要求时;
2) 标准要求有文件化信息时;
3) 标准中使用“应确定…”、“…准则”时;
4) 因无文件化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结果时;
5)重大风险适用时的控制措施(可在过程文件中体现)。
关于过程方法使用的审核
1)针对受审核方的主要过程,特别是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应按组织实际流程识别其对应标准条款的要求,按实际流程进行审核。按流程审核所涉及的验证性条款(如人、机、料等),并不替代标准立条款(如7.1.2人员、7.2能力、7.3意识)的全面审核。
2)每个过程的输出为下一过程的输入,在审核过程中应依据审核计划安排做好过程输入的交接工作(不同组别时),保持过程审核(记录)的连续性。
关于基于风险的审核
1)审核组成员应通过审核前会议或与管理者交谈,了解组织的风险(机遇),并在审核过程中充分沟通;
2)审核组在审核过程中均应关注涉及的风险、机遇,以及关键控制点;
3)审核组应评价风险(机遇)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关于过程绩效的审核
在对组织或行业确定的关键()过程审核时,应重点关注过程绩效(如KPI)的审核。
检查企业的培训制度和教育计划,培训计划至少每年一次,培训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知识,产品的生产和检验知识、设备操作等,并进行考核,以其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企业应提供质检、质管人员、测试设备、新上岗人员和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具体的培训和考核记录以其,其培训的经历和任职的至少应得到本企业的书面认可,考核时,抽查3—5人通过交谈或实际操纵,观察和了解其是否称职。
企业应按文件要求保持相应的培训考核记录。
企业应具备基本的测试条件和测试设备,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