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概念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
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引进来的外来词,源于日文资料中对"Logistics"一词的翻译“物流”。
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物流 英文名称:logistics 定义: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物流:以仓储为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关人士介绍,从公布的6月份各项指标看,各项数据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景气区间。不过,物流运行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依然比较明显。
6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2.8%,较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设备利用率指数较上月回落4.2个百分点,仍保持在景气区间,显示出物流相关业务活动仍较活跃。
6月份,物流服务价格指数为49.5%,与上月持平,仍位于50%荣枯线以下,显示出物流企业服务价格整体水平依然偏低。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数有所回落,反映出物流运行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此外,从后期走势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8.1%和52.8%,较上月分别回落了2.7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预示物流活动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此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京东集团日前发布联合调查的2018年6月份中国电商物流运行指数为112.6点,比上月回落1.6个点。从9个分项指数看,库存周转指数、实载率指数、人员指数和成本指数均比上月回升,总业务量指数、农村业务量指数、物流时效指数、履约率指数和满意度指数比上月回落。
1、运输
使用设施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点向另一个点的物流活动。
2、库存
库存控制:对库存数量和结构进行控制分类和管理的物流作业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订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