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mlogo.png)
时间:2024-08-28 10:26:43 点击:23
为拼搏点赞,为梦想加油,努力奔跑的孩子值得有人助威呐喊。8月27日下午,河南日报报业大厦六楼会议室内,2024年大河阳光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20余名受助学子代表受邀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一温暖时刻。 参观打卡,20余名受助学生代表走进大河报社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昨日下午1点,20余名大河阳光助学学生代表齐聚河南日报报业大厦。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走进大河报社,走进河南新闻博物馆,参观、“打卡”。 在河南新闻博物馆内,看到一幅幅图片、一张张报纸、一件件老物件串联起了河南新闻的发展,学生们也由最初的新奇、憧憬,转变为激动、触动。听得认真、看得仔细,短短1个小时的参观过程,学生们与工作人员询问、交流,陌生感快速消散。 “我觉得今天的参观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记者梦。”来自焦作修武大南坡村的赵耘在分享时表示,在她心里,记者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职业,她的家乡大南坡村因媒体报道,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而她也因大河报有了获得助学金的机会。这些,都让她深受触动。“今天的参观会激励我继续努力,不辜负社会对我的爱。这是非常难忘的一天。”赵耘说。 “很激动,也很轻松。”提起此刻的心情,来自新郑市的王鹏涛腼腆地笑了起来。发放仪式前的这场参观,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让他的心情放松起来。王鹏涛告诉记者,本身他觉得这场仪式会很庄重,心中有些负担,直到来到现场,看到为他们准备的服装、书包、水杯等礼物,他愈发觉得暖心。王鹏涛表示,今后,他一定会努力实现梦想,不辜负每一份爱。 抓住星光,受助学子成为爱的传递者 2006年出生的张一鸣来自单亲家庭,今年,他以646分的好成绩被中南大学录取。得知要作为受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张一鸣没有一丝犹豫。现场,张一鸣表示,大河阳光助学给了他巨大帮助,不仅照亮了他的大学舞台,也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无比的抚慰。 发言中,张一鸣把自己比作沧海天穹的大鱼,抓住了星光,幻化出羽翼。他坚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关怀,未来,他和接受爱心资助的同学们一定能在大学的时光里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并且圆梦自我、幸福家庭、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所以,请允许我代表全省受助学子,向你们表示感谢!”发言结束,张一鸣深深鞠了一躬。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因为家庭困难,张一鸣曾在高中时期接受过爱心饭卡的资助,而点滴的爱汇聚,也在他的心中汇成细流,滋养他茁壮成长。今年暑期,当他得知爱心饭卡这个项目正在接受爱心募捐,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攒的近百元零花钱。 饮水思源。张一鸣告诉记者,高中时期,他曾给爱心饭卡项目的捐助人写过感谢信,他想,如果未来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人,让自己的位置从受助人变为捐助人,这一定是别样的体验。“希望将来的我可以成为爱的传递者。”张一鸣展望。 14年坚守,大河爱心助学初心不改 为帮助我省寒门学子能够顺利入学,将来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向社会传递正能量,14年来,大河报坚持凝聚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累计帮助3890名品学兼优、阳光向上的中原学子圆梦大学。大河阳光爱心助学活动已成为河南日报社重要的品牌公益活动。 “大河报从诞生之初,就立足民生、民本,为老百姓发声。”现场,大河报社总编辑许笑雨向学子们介绍大河报的“初心”。他说,29岁的大河报一直和“慈善、公益、爱心、正能量”这次词汇关联在一起,大河报发起过许多重要公益策划,如买西瓜传爱心、多背一公斤、后备厢行动等,“我们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 他向即将迈入大学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并送上两点嘱托:一是希望学子们未来要多关注公益、关注慈善,要像大河报一样传递爱心、传递正能量;二是希望学子们踏踏实实学习,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不负时代,去勇敢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路同行,继续心向阳光攀高峰 14年时间,北至太行,南至大别,西至伏牛,东至芒砀,大河报记者冒着酷暑行走中原厚土,踏遍黄河、淮河两岸,实地走访贫困学子,足迹遍布全省山区、老区、乡村。 仪式上,大河爱心助学短片让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副秘书长朱雷华感触良多。她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河报自创立以来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频频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关注教育,资助河南贫困学子。2011年,大河报在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发起设立“大河之爱基金”并启动了第一期助学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14年,“这是爱的坚持,爱的延续,也是媒体责任与担当的有力体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陪伴大河爱心助学走过14年,朱雷华被太多的学子励志故事感动,她鼓励学子们,要坚韧不拔、勇攀高峰,要心怀感恩、心向阳光,将来更好地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温馨提示: 大河阳光助学金发放仪式,仅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到场,所有受助学生助学金,近日将直接汇入大家的银行卡中,请大家注意查收。(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