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27 10:18:19 点击:194
LED行业引以为豪的“价格差”时代早该过去? 2016年离开德豪润达后,我到东莞跑客户,老板是个80年的企业家,他把一排物料清单写在白板上,一个个指着告诉我,他的企业和跨国公司造价差:芯片,OSRAM成本140元,我80元,支架,OSRAM成本50元,我45元,线,OSRAM成本18元,我16元,胶水荧光粉,欧司朗10元,我6元。再算上包装制造成本,我比OSRAM便宜30%以上,做出来和他的一模一样。 一溜成本算下来,老板很豪气地说道:“我就做出来和他一模一样,OSRAM做是280元,我做180元,OSRAM现在还在卖450元,我卖380元,这是个很赚钱的项目。”他大声讲出这段话的时候,中国的LED产能俨然****。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种降成本的方案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从事研发的工作中,在BOM成本的COSTDOWN时间投入已经占了日常工作的90%以上。在这几年里,同样的商品,企业家们以令人惊讶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BOM成本、制造工艺成本、人工成本、营销成本等等,硬生生地打垮了韩厂、台企等一个个国际型企业,再一次创造了MADE IN CHINA的**。 在我从事销售工作的2年里,在抢客户时,同样的产品参数,中国的*封装厂以20%以上的价格差从跨国企业的手中抢到订单,然后需要持续与同类厂家保持5%的价格差才能抢到更大的订单份额。 溯至今日,这个价格差,我们还守不守得住,我们还应不应该继续去守它。不久前在和一个企业家聊起时,他说:如果不守,现在就死,如果守,那就晚点死。我说:在深圳这个地方,也就只有材料可以省了啊! 这段对话隐含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这几年的巨大价格优势,除了各项成本差以外,主要来自于原材料质量的刻意下降。此外,作为产业中的模仿者,不需要在技术迭代上进行研发投入。 小小的LED,是我青春的全部,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制造业可谓中国经济的基础,他的持续增长需要量与质的均衡递进。三十余年的产业升级,从纺织、机电、半导体,一次次的产业升级,赖以致胜的人口红利早已经烟消云散,发达国家不会默许我们像建设低端污染产业一样建设高端产业。 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如今的LED行业绝大多数制造商还没有意识这一趋势的存在,在白光领域被打得奄奄一息后的小企业,跑到UV、IR、LD等自己认为很高端的领域,我们仍然目睹的是陈旧的“价格差”战略的延续。 一些上市公司的玩法依旧是把300块成本卖300块,利润怎么办? · 砍价力度=采购量 · 利润=销量*股价盈利 这两个公式,**地契合了中国制造业抢占市场的历史进程,当成本与销售价一致时,性价比的时代来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和枪弹取代石头木棒一样必然。 我们都相信新产品一定会替代旧产品,我相信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决心,我知道都有不得已和局限性,但我真的不相信这个商业模式的未来。 所谓的“价格差”作为短期的促销攻击策略,是值得尝试的,但他不应该是一个企业的绝杀技,更不可能将一个企业带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在过去的几年里,无数次证明,LED从来不缺乏将产品变便宜的企业,但是经过爆发沉淀和洗牌,较终留下来的,只有那些有本事把产品卖贵的企业家。 有朋友曾问我,在这个大环境下,企业没有价格差怎样卖好一个产品。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他,这里我想回答一下。 这世上只有“富人思维”,没有“富人公式”,我们都会慢慢地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性,大环境下的诱惑太多,当几个部门的**为要不要换更便宜的物料来接个大订单争得面红耳赤时,同样的价值观就会站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是效率问题,他还是自然筛选的法则,一个价值观同步的结果。 我奶奶说,什么样的锅配什么样的盖,这样的价值观不是带你走向行业**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所有可能和你的公司产生交集和买卖的所有人,包括你的供应商、客户、员工,在他们的心中有安全感定位,这家公司的所作所为,有很高的底线,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 至于连光效、功率傻傻分不清只认识价格差的客户,如果你能教育和引导那固然很好,如果不能,那由着他吧。不怕你不喜欢,只怕你拒绝去了解。 最后,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五月里,因为只有在五月,MAYI LOVE YOU才能翻译成“在五月,我爱你”,祝大家都能把自己拼劲全力做出来的产品,在客户面前都卖出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