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14 12:00:00 点击:66
做营销的差距就在一个电话之间 远在没有电话的时代,所有的会谈都是通过正式的会晤或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电话发明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用电话代替见面。而今网络发达,短信到处飞,许多人甚至连声音都不用听到就能够完成交流。 然而也正是由于条件的客观存在,造成了一些人,比如我们,的一种所谓沟通上的“隐性失业”。 多数人觉得用不见面,不打电话的方式是方便快捷,时间长了,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打电话成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既怕麻烦别人又怕麻烦自己。有的时候说不出原因的不想打电话。 有一个例子:一个地产经纪人,姑且叫做A,早上9点上班,到了办公室休息一下,玩一会,开电脑,想办法说服自己先拖一会时间。到了10点30分开始,实在内心上说不过去了,翻出客户本打电话。打了电话**个客户说出去了,下午再打吧。他非常满足的挂断电话后开始享受刚才电话的“成果”。这时候经理过来问情况,当然他理由很充分的说客人不再,下午再打。到了下午3点又打了过去,客人回来了,约好5点看房子。于是5点去了,看到6点,下班,这一天交易了一套。另外一个地产经纪人,B,早上一上班就打电话,刚好客人在,于是10点看房子。到中午11点成交了一套;下午又打了另外一个客户的电话,4点看房子,到5点又成交了一套,6点又打了一个客人的电话,约好明天上午再看房子。 两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少见。然而这样算下来,一个月甚至一年后的成绩就可以比对的了。当然这个例子有些较端,是发生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下。那就是每次一个电话,成功率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功率肯定比这个低,但是不打电话的成功率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0%。所以成功与否,差别就在那个电话之间。能力的高低虽然自己有所估算,但是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对一个人成就的评价。所以能力的高低差别也就是在打电话的那个意愿上面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甚至不敢打那个电话呢,分析**层原因是怕麻烦。怕自己麻烦的不多,怕麻烦别人的占大多数。如果在不恰当的时间打电话,可能会造成人家对我看法的改变,比如觉得我这个人不懂规矩或者很烦人,或者甚至说一些很不客气的话,这都有可能成为抗拒打电话的成因。那么如果说那个人跟你很熟悉,或者欠你很多钱,又到期了,这时候多数人往往都会打电话。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笔者分析深层的*二层原因就是自身的动力不足。在熟人,或者欠钱的情况下,或者是逼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身的动力是非常充足的,也就是说非常积极的要与被叫者进行沟通。而由于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以上三种情况,自己也就有更多的顾忌,因此经常发生的情况就是自己说服自己或者说服别人打电话并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个习惯,人就变得越来越消较。再说简单一点,就是自身想做这件事情的决心并不大,如果真的决心很大,那么往往出现overreact而不是poorofaction的局面。用两个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来说,让你打电话给金威公司拉赞助你可能会poorofaction,不愿意打,希望多用email,qq.msn等,更加愿意等消息而不是不断的催促;可是当你憋得很急要上厕所,那么你可能会overreact,比如在排队的时候会突然间脾气暴躁,易怒等。这两件事情实际上都反映了人自身做一件事情的决心和意愿的强烈程度。这两个指标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动。 把找厕所的劲头用到生活工作中来,不断的push,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成绩才能够累积,这样是真正的积极。真正积极的人生活圈子会扩大,请注意这里说的生活圈子不是单纯说认识和一起生活的人的数量上的增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扩大。说明白一点也就是能够不经过任何中间关系就能直接用的上的人越来越多。所谓人的能力的增加并不是说能够长出三头六臂,自身水平的改善当然是一个条件,更大的条件---往往是所有成功者具备的条件---就是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朋友,而且这些朋友都愿意为其提供帮助,而且在需要的时候,本人很愿意去这些人这里寻求帮助,而且不会害怕将来要换人情或者将来也要提供等价的帮助等等。所以有的人朋友不多,但是随时可以得到别人的协助或者帮助,而有的人朋友满天下却在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瞻前顾后不敢开口。 电话的事情和朋友的事情都是说一个意思,就是所有人都希望积极,但是真正了解积极态度的内涵一级外延才是关键。要不只能说是假积极或者伪积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