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mlogo.png)
时间:2008-09-01 12:00:00 点击:137
6月8日,照明界的目光齐聚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 这场盛况空前的展览会作为照明界的一张“晴雨表”,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神经。从这次参展的1500多家企业名单中,记者意外地发现世大、台湾亿光、台湾富士康等大批台资灯饰企业的名字。照明展览会组委会负责人胡忠顺向外界透露,此次参展的台湾企业多达50多家,而且他们多半属于台湾照明行业中的佼佼者。 台湾灯饰企业一向以外销产品为主,其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他们历来关心国外的市场行情,很少关注内地市场的发展动态,也没有参加内地商务活动的习惯。然而这次大量的台资企业携产品高调亮相广州照明展,是否预示着他们转变经营战略、向内地照明市场发起新一轮“进攻”? 台商经营中心出现转移 其实台商大规模地参加广州国际照明展,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与内地市场“亲密接触”了。早在去年7月中旬,台湾区照明灯具输出业同业公会专门组织了大批的台湾照明企业对江苏、上海等地代表性的灯具市场进行详细考察。在成果交流会上,随团考察的台湾企业代表们认为内地市场蕴藏着极大的消费潜力,希望尽快打开内销市场的大门。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秘书长窦林平日前谈到,前些年大部分台资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他们在内地的台资灯饰企业达到700~800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广东境内的台资照明企业已达500~600家,这些厂家仅仅只对产品进行组装,然后再转销国外,台企几乎脱离国内市场。但是近两年来,他们特别关注内地市场,又是组团考察内地市场,又是参加广州的照明展览。种种迹象表明,台资企业正紧锣密鼓,加快向内地市场开疆拓土的步伐。 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寻找新出路 台湾灯饰企业起步较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一批专业的灯饰公司,他们主要是进行外销,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国。随后大量的企业基本上延续这种经营模式,将灯饰产品销往欧美等国。而改革开放之后,广州汇聚了大量的打工者,很多台湾企业看中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纷纷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在内地开设多条生产线,产品生产之后,再转销欧美等国。这种方式使台湾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 但是从去年以来,照明电器的主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铜的价格更是屡创新高,照明产品成本大幅提高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数次出现“快速跑”的态势,前不久人民币兑换美元更是突破“7.0”大关,使得台湾一大批以外销为主的照明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小,出口受挫;另外欧美等国为了保护民族照明企业,通过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对境外企业施加压力。前不久,欧美国家颁布3大绿色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和《耗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这一系列强制性标准既规定了流通市场上的照明产品的环保、节能指标,也抬高了灯具产品的准入门槛,形成一道“绿色壁垒”,将不少台湾企业的产品拒之门外。这对于以外销为主的台湾灯饰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台湾灯饰企业的生产、销售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受到多方限制,在市场上处于被动局面。外界环境一出现变化,就会对整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此次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贸易壁垒不断提高,种种不利因素一起向台商袭来,使得他们腹背受敌,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内地市场前景广阔 与国外不景气的局面相比,内地的照明行业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近些年,随着我国房地产的不断升温,一批与之相关的配套行业得到迅猛发展,照明行业就是其中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照明市场以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快速扩张,其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水平。特别是近些年,中国相继获得奥运会、世博会等一些国际活动的举办权,给照明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今年4月在广州举办的“2008奥运工程照明现场报告会暨高端对话”活动现场,业内权威人士估计奥运体育场馆带来的照明产品市场需求在5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奥运村、奥运花园等公共设施的照明需求。AD照明、三极•雄光等一批耳熟能详的民族企业纷纷中标奥运工程,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追求利润向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目前台湾企业在外销方面风光不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他们当务之急。在看到这些大型项目中蕴含的商机之后,大量的台湾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关注相关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寻找进入内销市场的切入点。 台湾企业能否突围? 台湾照明企业带着其领先的技术转向内地市场,那么他们在与这里的企业过招中,能否如愿以偿地获得理想的市场份额? 在冷静地分析台资企业的整体现状之后,我们发现台湾照明产业起步较早,有着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内地企业相比,他们在规模、技术、产品上更具优势,但是这并代表着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一帆风顺,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窦林平在去年7月份同来访的台资企业交流时谈到,台资企业的技术优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表现力,但是产品开端的采购、制作、物流、技术等方面占据了优势,并不见得他们能在终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突围。窦林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企业进入内地市场面临的难题。由于台资企业之前主要是以外销为主,产品销往欧美等地,许多灯饰产品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内地却默默无闻,缺少知名度;其次台资企业长期在国际市场的风浪里拼搏,其灯饰的款式、研发的重点、资源的配置等都是依据欧美用户的消费习惯,倘若把这些产品投放到内地,能否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台资企业在内地时间短,对外界环境比较陌生,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销售网络,缺乏一批稳定的经销商,来到内地如何在市场上快速打开局面,这些都是台湾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比而言,内地灯饰企业享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他们在这里摸爬滚打多年,对国内市场了如指掌,在同对手竞争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他们在同灯具经销商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人脉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雷士、欧普还有华泰这样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终端销售,他们大都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拥有一大批固定的销售合作伙伴。由此可见,台湾灯饰企业要想在内销市场上大展拳脚,前面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本报记者 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