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12-25 12:00:00 点击:234
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们的服装设计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服装业只能替别人加工高档名牌服装、自己的产品难以成名的原因。 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 众所周知服装是一种追求时尚的商品,库存积压只能带来产品贬值,影响企业利润,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这也是我国服装产品国际市场上的附加值低,品牌优势不明显之根本所在。 美国纺织部在1995年就开始实施“需求带动制造系统”的计划,通过采用计算机三维人体,立体裁剪等技术,提高敏捷制造能力。工业发达国家把服装附加值最大的部分(新产品设计的前端及产品的销售)留在本地区,而生产加工外包出去。中国的“外销企业”,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去年加工出口服装平均每件价格4.17美元,而在国外市场价一般可达几百甚至上千美元。 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 目前国内服装出口创汇主要依靠的是加工企业,未来几年出口创汇还是会以加工型企业为主,但是在从传统型服装设计制造逐步进入敏捷型服装设计制造后,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接单能力。 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属于“橄榄型”企业结构。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对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所以,这类中间大,二端小的“橄榄型”被动市场结构必须向“主动市场结构”发展,企业应该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中间的生产能力,仅仅是试制型的,或者说是样衣型的,同时它们应该还具备强大的外发生产加工的管理能力。这种企业的结构好象是一个杠铃,中间是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两端是设计和营销,企业的运作就像杠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管理去平衡两端的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企业由被动市场型的橄榄结构升级为主动市场型的杠铃结构,必须得到相应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