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大朗氧气制作
行 业:化工 无机化工原料 二氧化碳
发布时间:2022-08-17
项目和方法 项目和方法 1
(1)设计和技术资料的审查:同压力容器一样,气瓶的设计和技术资料审查是的主要 项目之一,审查的资料包括:设计图纸、强度计算、有关制造的各种技术文件、技术总结、 技术报告以及各种、试验、分析数据等。(2)气瓶的实体:气瓶的实体项目分逐个和按批次抽样两种项目,有必要时 还应进瓶技术。 ①逐个项目:外观质量、内表面质量、钢瓶瓶口螺纹、水压试验或气密 性试验、附件的质量、性能、容积残余变形率和蒸汽干燥等。 ②抽样项目:在一个批次中,对抽取的代表性样品实施的项目,主要有:外 观质量和尺寸、装配质量、钢印标记、油漆检查、阀门和瓶帽检查、材料的机 械性能和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底部解剖、焊缝质量、爆破试验等。 ③气瓶技术内容:对批量生产的气瓶,在样品合格的基础上,经小批试制,作为 定型产品之前,应进瓶技术。除审查设计、制造、的资料外,还要进行下列项 目的实际检测。 a.焊接气瓶主要有:主体材料化学成分分析、主体材料机械性能试验、焊接接头机械性能 试验、主体焊缝无损探伤、壁厚测定、水压试验、气密性试验和爆破试验等。 b.无缝气瓶主要有:主体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瓶体机械性能试验、壁厚测定、水压试压、 容积残余变形测定、气密性试验、爆破试验、金相组织、底部解剖、压扁试验或冷 弯试验等。(3)合同或技术文件中规定的其他项目。
氧气钢瓶
1.概述 概述 钢瓶是压力容器的一种,系指设计压力在 1-300kgf/cm2 容积不大于 1m3,盛装压缩气 体或高压液化气体的可重复充气的移动式气瓶。是民用、公用福利事业以及工矿企业中较为 普遍的一种压力容器。钢瓶亦称气瓶。 气瓶主体系由钢、合金钢或碳素钢制造。主要结构包括:瓶体、护罩、底座、瓶 嘴、角阀以及易熔塞、防震圈及填料等。 气瓶的特点是内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部分内容物为易燃、易爆性介质,可重复充气、 移动式工作。因此,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保管、使用不当易发生爆炸性事故,危及人员, 设备和财产的。 钢瓶已实施进口商品质量许可制度,未取得进口质量许可证书的商品不准进口。
2.钢瓶的种类 钢瓶的种类 钢瓶按加工方法和设计压力的不同分为焊接钢瓶和无缝钢瓶。 按内盛介质不同分为民用液 化石油气瓶、普通工业气瓶和溶解乙炔气瓶。按设计压力分:有高压(300、200、150、 125kgf/cm2)和中低压(80、50、30、20、10kgf/cm2)。高压气瓶必须是无缝结构,焊接 气瓶用于盛装低压气体。 目前我国的钢瓶(气瓶)规格主要有以下几种。液化石油气瓶分为 10、15、50kg 三种。 溶解乙炔气瓶如表6-10-107 所列几种。 表 6-10-107 溶解乙炔气瓶规格 公称直径(mm) ≤200 250 公称容量(L) ≤25 40 50 300 60 工业用钢制气瓶按充气类别和设计压力分为:压缩气体(t<-10℃=有 300,200, 150Kgf/cm2;液化气体(t≥-10℃)或高压液化气体(-10℃≤t≤70℃)有 200,150,125, 80kgf/cm2=;液化气体(t≥-10℃)或低压液化气体(t>70℃,且在 60℃时的压 力>1kgf/cm2)的有 50,30,20,10Kgf/cm2 等种类。
3.标准 标准 钢制气瓶是储运式受压容器,在结构上和使用上有一些不同于固定式受压容器的要 求。因此,中除依据压力容器有关标准外,还有其的标准。 (1)法规类标准:常用的法规类标准有:《气瓶监察规程》,《溶解乙炔气瓶监 察规程》和《液化石油气钢瓶(CJ3-1-80)规程》。 (2)技术性能标准:除了"压力"容积中提到的有关标准外,常用的还有《气瓶技术办 法》、《气瓶水压试验规则》、《乙炔瓶技术办法》、《乙炔瓶填料技术指标测定规则》 等。 (3)合同标准及技术要求:由于气瓶的制造多是批量生产的,因此在签署进出口合同和技 术谈判时,应对项目、方法、主要指标及其标准详细列明。合同中列明的各项 指标亦是的依据,而且不能低于我国的现行标准和规程要求。
氧气制取方法
实验室制法
1.加热
加热或制取氧气
热:
2.二氧化锰与共热:
(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少量Cl₂、O3和微量ClO₂;部分教材已经删掉;该反应实际上是放热反应,而不是吸热反应,发生上述1mol反应,放热108kJ)。
3.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分解(催化剂主要为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铁、氧化铜也可):
化学诗歌:氧气的制取
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倾。
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解释:
1、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倾:“倾”的意思是说,安装大时,应使略微倾斜,即要使口低于底,这样可以防止加热时所含有的少量水分变成水蒸气,到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破裂。“受热均匀”的意思是说加热时必须使均匀受热。
2、收集常用排水法:意思是说收集氧气时要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3、先撤导管后移灯:意思是说在停止制氧气时,务必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如果先撤去酒精灯,则因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会沿导管吸到热的里,致使因急剧冷却而破裂)。
折叠工业制法
1、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183℃)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空气中制备氧气称空气分离法。首先把空气预冷、净化(去除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进行压缩、冷却,使之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的不同,在精馏塔中把液态空气多次蒸发和冷凝,将氧气和氮气分离开来,得到纯氧(可以达到99.6%的纯度)和纯氮(可以达到99.9%的纯度)。如果增加一些附加装置,还可以提取出氩、氖、氦、氪、氙等在空气中含量极少的稀有惰性气体。由空气分离装置产出的氧气,经过压缩机的压缩,后将压缩氧气装入高压钢瓶储存,或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厂、车间使用。使用这种方法生产氧气,虽然需要大型的成套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操作技术,但是产量高,每小时可以产出数千、万立方米的氧气,而且所耗用的原料仅仅是不用买、不用运、不用仓库储存的空气,所以从1903年研制出台深冷空分制氧机以来,这种制氧方法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
2、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氧气的富氧空气。
3、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
利用氮分子大于氧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离分出来。首先,用压缩机迫使干燥的空气通过分子筛进入抽成真空的中,空气中的氮分子即被分子筛所吸附,氧气进入内,当内氧气达到一定量(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打开出氧阀门放出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分子筛吸附的氮逐渐增多,吸附能力减弱,产出的氧气纯度下降,需要用真空泵抽出吸附在分子筛上面的氮,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这种制取氧的方法亦称吸附法.利用吸附法制氧的小型制氧机已经开发出来,便于家庭使用。
4、电解制氧法
把水放入电解槽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以提高水的电解度,然后通入直流电,水就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每制取一立方米氧,同时获得两立方米氢。用电解法制取一立方米氧要耗电12~15千瓦小时,与上述两种方法的耗电量(0.55~0.60千瓦小时)相比,是很不经济的。所以,电解法不适用于大量制氧。另外同时产生的氢气如果没有妥善的方法收集,在空气中聚集起来,如与氧气混合,容易发生极其剧烈的爆炸。所以,电解法也不适用家庭制氧的方法。
工业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氧
化学品英文名称: oxygen
中文名称2: 氧气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83
CAS No.: 7782-44-7
分子式: O2
分子量: 32.00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氧
含量: ≥99.99%
CAS No. 7782-44-7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昏迷、呼吸衰竭而。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制作
氧气制作但是,当初他并不知道制得的纯净气体是氧气。尽管如此,细心的普利斯特里又做了许多试验来了解这种气体的性质,以及它同别种“空气”的区别。他的研究方法是:
他将研究的气体放在玻璃瓶中,倒一些水进去,该气体不溶解。
他把燃烧的蜡烛放进该气体中,蜡烛竟放出耀眼的强光。
他把一只老鼠放到充满该气体的瓶子里,老鼠活蹦乱跳,很自在,他猜想人吸入了可能也好受。
他用玻璃管把大瓶中的氧气吸入肺中,并记下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十分愉快,我肺部的感觉好像和平常呼吸空气一样,没有什么不适。而且,吸进这种气体后,好久好久,身体还是十分轻松愉快。也许,有,谁能断定这种气体不会变成时髦的品呢?不过。现在,世界上能够享受这种气体的愉快,只有两只老鼠和我自己。”
普氏从上述实验中得出,该气体有助燃、助呼吸作用,这些性质与一般空气类似,但作用更强。但是,他把氧气所这种新气体错误地用燃素说来解释,并把制得的氧气称为“脱燃素空气”。由于运用了错误的理论,这种命名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