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甘肃聚合酸铁溶液聚合酸铁cas
行 业:化工 化学助剂 消泡剂
发布时间:2021-12-29
一、产品性质
项目
指标
固体
液体
外观
黄褐色
红褐色粘稠液体
全铁(质量分数,%),≥
21
11
黏度≥
--
11mPa.S
盐基度,%
8-16
8-16
水不溶物(%),≤
0.5
0.3
适应PH值
6-11
6-11
二、聚合酸铁的生活污水处理实验结果
长隆科技根据聚合酸铁在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处理中,获取PFS的佳PH范围为6-10.当生活污水的COD和浊度分别为143.9mg/L和53NTU时,铁的佳用量为55.53mg/L,COD、浊度和对磷的去除率浊度和对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18%,98.68%和76.16%。
三、聚合酸铁的生活污水应用原理
1、电荷凝聚中和原理
2、高分子架桥、吸附原理
一、特性:
1、投加量小,普通型聚合酸铁的投加量是酸铝用量的1/2至1/3。
2、增强型用量较普通型聚合酸铁减少20%以上,消耗的碱度减少30%以上。
3、其高分子聚合物属性具有强有力的吸附架桥作用和强大的网捕功能,能中和和吸附悬浮胶体。快速形成大体积的矾花。
4、适用性强,受原水水质和PH值的影响很小,对高浊度的废水处理效果明显,可应用于4~11的PH值中。
5、自指示,可以通过它自身所协带的褐红色目视感知投加量,减少产品浪费。
二、应用范围
1、能全面取代其他无机絮凝剂,用于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线路板厂、食品厂、制药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工业废水的处理;
2、适合于生活污水处理厂除磷或提高污泥疏水性;
3、代替铝盐,用于自来水处理,消除自来水的残留铝污染;
4、用于污泥压泥,与少量聚酰胺配合效果。
三、质量标准
执行标准QB 1034-2012。
项目
指标
外观
红褐色粘稠液体
密度(g/cm3,20℃)
≥1.60
全铁(质量分数,%)
≥13.0
还原性物质(以Fe2+计,%)
≤0.15
盐基度,%
≥8.0
Ph值(1%水溶液)
2.0-3.0
四、推荐
清源牌。
五、使用方法
液体稀释5-10倍,再加入废水或污泥中。
六、包装与储运
储存于干燥、阴凉、通风处。本品存储稳定期为6个月。
聚合酸铁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制备方法
聚合酸铁的制备主要有直接氧化法法和催化氧化法。大多数PFS的制备采用直接氧化法,此法工艺路线较简单,用于工业生产可以减少设备投资和生产环节,降低设备成本,但这种生产工艺必须依赖于氧化剂,如:H2O2、KClO3、HNO3等无机氧化剂。催化氧化法一般是选用一种催化剂,利用氧气或空气氧化制备聚合酸铁。以下是制备聚合酸铁的具体操作方法:
如果精度要求不高的话,可以这样,大约能达到5%。但是严格意义来说: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你可以这么换算,就是假设你需要配100克质量分数为5%的溶液,那么你需要的铁的质量就是5克,然后加95克水稀释成100的溶液。如果知道聚合酸铁的总质量*19%就是铁的质量,按比例称取一定质量的聚合酸铁,之后加水稀释即可
聚合酸铁应用
聚合酸铁在稀土工业废水处理时:例如,装置使废水的微小固体颗粒和高浓度的离子膜的表面和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大大减少有害物质和膜表面**会避免在膜表面污染,聚合酸铁改善水的循环过度;这个过程不仅将稀土的提取工艺废水高浓度的分离与富集,稀土行业标准后废水的回收,并通过电解过程和太阳能为一个成功的和氨水反应堆的复苏、聚合酸铁减少稀土产业生产原材料的回收,也要经过的燃料电池使用将能量回收补充说,处理大量的浪费水的成本为40元,为1600吨/天,包含100g/L的来计算,通过这个过程,一代的和氨的水可以实现利润11万元,这不仅对该国的污水处理和处置还原、稳定和无害的目标;严格控制的稀土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毒、聚合酸铁有害物质含量;在安全、环保和经济复苏的前提下,利用废水、聚合酸铁废气的能量和资源,实现废水、废气治理和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聚合酸铁应用
聚合酸铁在稀土工业废水处理时:例如,装置使废水的微小固体颗粒和高浓度的离子膜的表面和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大大减少有害物质和膜表面**会避免在膜表面污染,聚合酸铁改善水的循环过度;这个过程不仅将稀土的提取工艺废水高浓度的分离与富集,稀土行业标准后废水的回收,并通过电解过程和太阳能为一个成功的和氨水反应堆的复苏、聚合酸铁减少稀土产业生产原材料的回收,也要经过的燃料电池使用将能量回收补充说,处理大量的浪费水的成本为40元,为1600吨/天,包含100g/L的来计算,通过这个过程,一代的和氨的水可以实现利润11万元,这不仅对该国的污水处理和处置还原、稳定和无害的目标;严格控制的稀土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毒、聚合酸铁有害物质含量;在安全、环保和经济复苏的前提下,利用废水、聚合酸铁废气的能量和资源,实现废水、废气治理和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