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 质量环境绿色供应链认证
价格:999.00起
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
行 业:商务服务 认证服务
发布时间:2021-04-30
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会正式发布的《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中,对绿色供应链进行了定义。绿色供应链,是指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上下游供应关系。
绿色供应链理念源于绿色制造理论,绿色制造是一种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目标是让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影响小、人体健康与安全危害小,并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优化。
从制造业拓展到农业和其他行业,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强调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通过打造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和消费端的闭合环链,实现种植、采购、运输、销售、回收再利用的绿色化、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让生产、服务企业获得佳效益,让消费者时间享用到安全、、放心的生态产品。
那么,为什么要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2014年至今,国家相关部委已经40多部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相关的文件,以及与绿色供应链各环节配套的政策,以推进绿色供应链工作。绿色供应链的整体部署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意见》,指出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
2018年,等8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农业供应链、工业供应链、创新发展流通供应链等产业体系。
绿色供应链体系是在国家整体部署的决策下,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涵盖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和消费端为一体的全域绿色循环体系。这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桥梁,了绿色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优化、产业融合、协同创新的优势,同时又能确保产品销路畅通,市场有序竞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形成各环节的良性绿色循环体系。
党的报告提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恰恰是实现人们对优美环境、生态产品诉求的手段,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全链条闭合,可以实现数万个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守住绿水青山,方能得到金山银山。但守住了绿水青山,却并不能自发获得金山银山,农产品滞销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案例。如何打通转化渠道?绿色供应链体系是转化的有效渠道,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创新模式。
首先,实现订单农业,确保农产品生产有计划、销售有保障。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可以先确定消费主体,再组织消费主体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购销合同,生产基地按合同组织生产,使销售有保障。这样就杜绝了农产品滞销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落后甚至贫困的地区,这就是一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子。
其次,实现规模化种植,满足消费端市场需求。许多县、镇、村,种植养殖还处在一家一户经营状态中,没有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绿色供应链体系,就要围绕消费主体需求,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需求量大的话还可以打造一县一品。实现了规模化种养殖,销售有保障,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
后,建立绿色供应链产品标准和各环节体系,供应端种植达标,实现优价。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对生态产品的诉求会日益强烈。农产品的供给是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就是运用绿色高科技、5G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等,确保种植养殖全过程符合绿色生产,从源头实现生产的绿色化。
守住绿水青山是事关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无论是在资源环境保护上,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的绿色化都是现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绿色供应链系统,涵盖供应端、物流端、消费端、数据端、回收端。“五端”闭合,既确保每个子系统内部的绿色低碳环保,又协调子系统之间实现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少。同时,平衡经济、社会、环境三方收益,守住了绿水青山,所以是“两山”理念的创新模式。
绿色供应链体系把各方资源整合成一盘棋,联成一张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上下连通,形成全产业链的协调配合。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就是打通了“两山”理念转化落地的通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监测和测量:
1) 对监测和测量的策划不足,未确定应进行监测和测量的项目、采取的方法、监测的频率;
2) 未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监测和测量;
3) 未能提供对日常运行管理过程的记录;
4) 未定期进行噪声、废气/粉尘、废水的监测,应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监测,一般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或其他有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
5) 自有监测设备未定期进行校准或检定,如噪声测试仪、污水化验设备等;
6) 污水处理站未能提供对污水监测、化验的记录,或有监测但频率不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
1) 环境因素识别不齐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a. 未能充分按生产经营过程的范围来识别,比如:生产经营范围包括有销售,但对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未识别;
b. 未能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进行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没有顺序,易导致缺漏;
c. 未考虑到过去发生过的、将来计划的因素,如:公司拟扩建新厂房,对于扩建厂房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未加以识别;
d. 未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识别,如:产品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用,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置。
2) 环境因素评价不合理,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存在偏差。
3) 环境因素未及时更新,如:
a. 产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但未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b. 产品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c. 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d. 厂房迁移到新址,未及时地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文件控制:
1) 文件未有分发至具体的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处;
2) 文件的适宜性未及时进行评审、更新,如法律法规发生了变化,但未及时对相关文件进行适宜性评审,未及时进行必要的更新;
3) 文件的形式不适宜,如MSDS资料为英文版,但现场操作人员对英文的识别能力不足。
应急准备与响应:
1) 未能针对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对应的应急计划,通常包括消防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爆炸应急预案、环保设施失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 有制定应急计划/预案,但未展开相应的培训、演练;
3) 有进行应急演练,但对演练的效果、应急程序进行评价;
4) 应急预案执行后或演练后,未对应急程序进行评审,未及时对应急程序进行修订。
体系认证
ISO9001、ISO14001、ISO45001、IATF16949、ISO13485、ISO22000、ISO27001、ISO20000......
管理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TQM)DR、TWI一线班组长培训、SST-基层主管技能培训、的培训师(TTT)、MTP-经理人培训、ISO系列培训、IATF16949内审员培训&工具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