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不锈钢缝隙腐蚀 测试生锈时间 模拟工况测试服务
价格:300.00起
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鹰潭不锈钢缝隙腐蚀
行 业:消防 防火材料/产品 防火材料
发布时间:2021-03-23
大型盐雾试验箱是人工环境三防系列中的一种,很多企业产品需模拟海洋周边气候对产品造成的破坏性。
盐雾试验箱分为中性盐雾和酸性盐雾两种,其区别在于符合的标准与试验方法不同,又名“NSS”和"CASS"试验,是人工三防气候中常见的一种测试方法。
大型盐雾试验箱采用进口智能温控仪表。该仪表智能化程度高,多组PID运算及模糊控制,快速整定,达到更平滑的控制输出和更高的控制精度。
有双重压力调整及超温保护装置。
醋酸盐雾试验
盐雾试验试验内容:
盐雾试验模拟海洋或含盐潮湿地区气候的环境,用于考核产品、材料及其防护层抗盐雾腐蚀能力。有盐雾试验和交变盐雾试验两种试验。常用于在条件下的质量评估、失效验证。
醋酸盐雾试验 (ASS)
盐雾试验的技术指标包括:盐溶液浓度、相对湿度、温度、盐雾时间、储存时间、试验周期,集雾量,PH值。
醋酸盐雾试验(ASS试验)是在中性盐雾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5%溶液中加入一些冰醋酸,使溶液的PH值降为3左右,溶液变成酸性,后形成的盐雾也由中性盐雾变成酸性。它的腐蚀速度要比NSS试验倍左右。
盐雾试验方法: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GB/T 6461 金属肌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
ISO 922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JIS Z237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ASTM B117操作盐雾试验机的标准实验方法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上贫Cr,导致该区域优先腐蚀,进而使晶粒整体从金属上脱离。热处理450℃~850℃温度区间中C与Cr易形成碳铬化合物(Cr23C6),晶界处消耗的Cr不能及时从晶粒中得到补充,使晶界区域贫Cr,这是导致晶间腐蚀的关键。
例如:某公司合成氨厂炉的工艺气预热管因为晶间腐蚀引起的开裂,发生泄漏事故。预热管出现晶间腐蚀是因为奥氏体不锈钢晶界析出Cr23C6,在管内Cl-作用下管子短期出现晶间腐蚀开裂。
防止晶间腐蚀的措施有:
1调整焊缝的化学成份,加入稳定化元素减少形成碳化铬的可能性,如加入钛或铌等。
2减少焊缝中的含碳量,可以减少和避免形成铬的碳化物,从而降低形成晶界腐蚀的倾向,含碳量在0.04%以下,称为“碳”不锈钢,就可以避免铬的碳化物生成。
3工艺措施,控制在危险温度区的停留时间,防止过热,快焊快冷,使碳来不及析出。
奥氏体型不锈钢焊接结构预防方法
晶间腐蚀
①使用低碳牌号00Cr19Ni10(304L)或00Cr17Ni14Mo2(316L),或稳定的牌号0Cr18Ni11Ti(321,多见于欧洲)或0Cr18Ni11Nb(347,多见于美国).使用这些牌号不锈钢可防止焊接时碳化物沉淀出造成有害影响的数量。
②如果结构件小,能够在炉中进行热处理,则可在1040-1150℃进行热处理以溶解碳化铬,并且在425-815℃区间快速冷却以防止碳的沉淀。
焊接铁素体不锈钢在某些介质中也可能出现晶间腐蚀。这是当钢从925℃以上快速冷却时,碳化物或氧化物沉淀,金属晶格应变造成的,焊接后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可消除应力并恢复耐腐蚀性能。在1Cr17不锈钢中加入超过8倍碳含量的钛,通常可减少焊接钢结构在一些介质中的晶间腐蚀。然而加入钛在中不是有效的。
铁素体不锈钢在焊接加工后在焊缝金属与熔合线处容易形成晶间腐蚀。18Cr-9Ni不锈钢在温度大于750℃时,不会形成晶间腐蚀,而在600-700℃区间时,晶间腐蚀的倾向也是非常严重的。当温度小于600℃时,就要很长时间才会形成晶间腐蚀倾向,当温度小于450℃时就基本上不会形成晶间腐蚀倾向。
检测不锈钢材料是否会有晶间腐蚀倾向的方法是,通常使用敏化处理加工工艺。不锈钢材料加热至晶间腐蚀温度是敏感的,当恒温处理相应时间后,这种处理工艺叫做敏化处理,形成晶间腐蚀敏感的温度就叫做敏化温度。18-8不锈钢敏感的温度是650-700℃,形成晶间腐蚀倾向所要的短时间是1-2小时。
避免不锈钢出现晶间腐蚀的办法有四种,种是降低含碳量,当不锈钢中碳质量分数低于0.03%时,就算在700℃较长时间回火也不会产生晶间腐蚀。第二个办法是添加可以固定碳的合金元素。第三种是对不锈钢材料进行固溶处理。第四种是使用双相钢。使用铁素体与奥氏体双相不锈钢能够有效抗晶间腐蚀。
不锈钢10%草酸浸蚀试验
ASTM A 262-2014
Method A
GB/T4334-2020 方法A
JIS G 0571:2003
ASTM A763-93(R2009)
Method W
不锈钢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验
ASTM A 262-2014
Method B
GB/T4334-2020 方法B
JIS G 0572:2006
ISO 3651-2:1998 Method C
ASTM A763-93(R2009)
Method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