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裂变的技巧
为了解决裂变的几个劣势,有以下一些技巧:
(1)关于风控难:不管你们公司的或者接入的用户数据库有多强,都要做主动的业务逻辑控制。
单用户操作控制: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值(例如砍价一般限定多拉68个)可以有效屏蔽掉黑产用户(他们往往可以拉到一千多个用户)。但有可能会误伤部分真的可以拉很多的普通用户,但这个是必要的成本,取一个合理的阈值服务好绝大部分用户,放弃掉少量的用户。记得活动规则要明确,否则羊毛党一定会把你投诉到哭。
单小时和单天的控制:黑产和羊毛党操作往往呈现集中性,短时间,大量的刷数据。如果能够限制每个小时奖品的发放上限或者是单天的上限,就可以在单小时/单天内拦住刷量,避免被快速掏空奖品。
(2)关于low:首先裂变就是粗暴直接的我们要认可这个本质,通过植入运营场景,让用户形成习惯,成为常规的操作相比起把裂变作为一个大型营销活动的主体,对的损伤更小一些。
另外两个小技巧:不要什么活动都送iPhone,根据用户属性配合噱头奖品会有更好的驱动力(例如学生群体-潮流的球鞋比iPhone更好,因为分享一个抽iPhone的活动是很low的,但是分享一个抽限定球鞋的活动很光荣);不比侮辱性的奖品要好,你告诉用户没用户会知道是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你‘恭喜他’获得了一个较低价值的优惠券,用户的感觉是很糟糕的,基本认定你就是一个的活动,如果真的想发券,至少,不要‘恭喜’用户。
(3)关于单次成本高:因为过高的单次开发成本,如果不是大厂基本支撑不了几次裂变活动的测试。所以建议d大家直接像素级的抄目前行业内成熟的,被广大用户认知和接受的。一个是有效果保证,一个是你会省去大量的用户教育成本。
传播是基于分享动机层面的思考
1. 传播的定义
在策划一个传播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如何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或者情绪变化为切入点,思考如何就一个具体的场景和具体的用户群体,通过用户主动的分享实现传播。
典型的传播案例如下:
引起情感共鸣的短视频
以上这些传播案例的共同点:有具体明确的用户群体和场景、有吸睛的标题、有循序渐进的内容‘套路’。这些特点都是为了营造目标用户的情感共鸣,驱动用户自主的分享,用这个内容代表自己在朋友圈‘矫情’。
所以策划传播方案,关键点在于如何规划出一套完整的从‘用户会注意到的标题’切入、到‘用户会产生较大兴趣’的前言、到‘用户会下定决心分享’的升华结尾的讨论。当你的话题让用户产生了共鸣和认同,结合顺畅的产品植入,就能够很好的帮助你的产品进行形象升华和用户记忆点的植入。
注意大部分的传播策划并没有办法让用户当下完成交易的操作,因为引导用户进行传播操作的**级往往先于产品的引导(用户的分享是跟着话题和情感走的,产品购买的粗暴植入会打断这个流程)。
一些传播的技巧
怎么解决传播策划不可控的几个点:
(1)关于传播的不可控性
这几个方法帮助你尽量降低不可控性:
尽量降低传播模式的复杂度(例如杜蕾斯微博的图文形式),成本可控就能够让你大量的连续性的尝试,也就更容易碰上爆点。
用户和场景尽量的明确,避免去碰太大太泛的话题。越明确深刻的话题关联越容易驱动目标用户和关键人(那些核心的意见)的带头传播。
可控制造传播的三种套路:情感共鸣,性和猎奇(参考到百万博主,给链接)。
(2)关于传播的业务导流困难
如果没有办法很好的平衡情感共鸣和产品导流之间的关系,建议多从产品卖点本身去寻找和热点事件或者创意性话题的关联,从产品特点延伸出的传播,导流也会更加合理。如果产品本身卖点还是难以包装,建议可以考虑走IP沉淀的模式,用户当下不转化,可以把用户先沉淀到一个可触达的渠道(成为粉丝),先用人设的情感共鸣留住用户(目标用户上班族-一个上班族的鸡汤公众号-积极向上的人设),后续再慢慢进行教育。
(3)关于如何跟进热点
热点,越早出来越容易爆,所以考虑传播模式的复杂度是帮助你能够尽早踩点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只能够通过建立快速的生产机制来满足及时性。
而另一个跟进热点的关键性:创意,需要依靠策划人相对比较强大的网感来驱动。你能不能时间联想到目前流行的热门的话题,运用上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都考验策划人的网感。怎么提升网感,同样可以参考前期的文章,这里简单提炼:打开对于知识的定义(如何蹦迪也是知识),大量的刷微博**,在大量实践中输出内容观察锻炼敏感性。
传播策划的几个特点
优势:较于和裂变成本较低,可以用大量和连续性的内容输出来踩爆点;用户体验较好,因为传播的核心是用户对内容的认同感和主动传播,所一个传播能成功意味着用户对的认可,并不会出现裂变‘一边骂一边分享’的情况。
传播的形态可以多样,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探索,如果是跟一个IP绑定的连续性的内容生产可以形成固定的。传播的爆发力无上限,**会博取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劣势:传播的成功相对不可控,属于可遇不可求,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种子用户和恰当的话题等各种综合因素下才有爆发的机会;传播到业务的导流比较困难,营造用户共鸣和向产品导流是两个冲突的过程,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无方可以参考,只能依靠个人长期尝试的敏感性。传播往往和热点相关,热点稍纵即逝,追踪时效性是一个门槛不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