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房屋加固公司 楼面裂缝房屋改造加固 施工经验丰富
价格:518.00起
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老旧房屋加固公司
行 业:建材 建筑维修
发布时间:2021-02-24
固德建筑加固公司在学校抗震加固,别墅改造加固、桥梁改造加固、隧道改造加固、学校厂房改造加固、银行改造加固、大型商业楼改造加固以及各种悬挑构件改造加固设计施工、土木工程结构加固设计施工和钢结构设计施工方面有着优势。内容包括植筋(锚栓)锚固、粘钢、粘碳纤维布,裂缝加固与止水堵漏、型钢、新老混凝土界面处理、加大截面法加固、钢筋阻锈、灌浆料加固修补、喷射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无损切割开洞拆除等。
混凝土柱子加固的几种常用方法
方法很多,其中有混凝土柱子也可以通过在靠近它的地方增设柱子基础加固,两根主子可以完全独立,也可以通过钻孔锚筋加固或类似的方法相互连接。当已有的柱子在一根单梁除承受大部分载荷的时候,增设柱子具有特别的优点。
扩大钢结构柱一样,新混凝土柱只承担未来增加的荷载,并不能帮助已有柱子分担它已经承担的荷载,除非这些荷载被预先卸掉。新柱子可以用
方法很多,其中有混凝土柱子也可以通过在靠近它的地方增设柱子基础加固,两根主子可以完全独立,也可以通过钻孔锚筋加固或类似的方法相互连接。当已有的柱子在一根单梁除承受大部分载荷的时候,增设柱子具有特别的优点。
扩大钢结构柱一样,新混凝土柱只承担未来增加的荷载,并不能帮助已有柱子分担它已经承担的荷载,除非这些荷载被预先卸掉。新柱子可以用截面法或混凝土制作,考虑的防火等级,应该是优先选择混凝土。但从节省空间的角度,钢结构子是比较好的。
一个好的折中方案是将截面包在混凝土中。如果使用钢材,许多喜欢视觉上漂流的圆柱形状,如果使用混凝土,矩形结构更多地被选用,但是用C形混凝土柱包覆在已经存在的柱子三面,并通过锚栓结合也是一种可能的选择。紧邻柱子增设新柱显而易见的问题是钢柱如何处理,已有的柱子加固通常不够宽,而且紧邻已有柱子基础做新基础很可能没有空间,因此,当已有的基础足够宽能够容纳两根柱子时,增设新柱子的方法。
柱子漏振加固处理方法柱子混凝土严重漏振,影响了主要基础构件受力,对整体结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为彻底解决这一质量问题,根据现场实际测试情况、柱子损伤程度和部位情况,制定了以下处理方案:
(1) 对于柱子根部出现漏振且存在烂根现象的部位,先将疏松的混凝土剔除,采用水泥压力灌浆法处理内部缝隙,然后用无收缩灌浆料浇注平整。待灌浆料强度达到C30以上后,柱子根部粘贴环型100宽、300g的碳纤维布进行补强。
(2) 对于柱子非根部部位,先将疏松的混凝土剔除,然后用无收缩灌浆料浇注平整。待灌浆料强度达到C30以上后,在出现漏镇范围内(竖向净距100)粘贴环型100宽、300g碳纤维布进行补强。
房屋梁柱交叉节点处,混凝土强度不同,应该如何处理---固德建筑加固公司,加固施工十几年!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有时会出现框架梁与框架柱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都是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这也符合结构抗震设计中“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这样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筑问题。点此加入微信工程群
梁柱节点核心区既是柱的一部分,也是梁的一部分,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照梁、柱之中较高的确定,因为一般情况下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高于或等于梁的,所以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和框架柱一致。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浇筑呢?
1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一个等级时,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经设计单位确认,可采用与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进行浇筑;
2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
3 宜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后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按照上面的规定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首先,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在周围梁板的作用下,是侧向受限的。 这样一来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实际上就得到了提高。所以规范规定我们可以将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进行考虑。所以当框架柱的设计混凝土强度强度等级比框架梁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时,其节点核心区就不需要作处理,在浇筑梁、板混凝土时一起浇筑就可以了。比如框架梁是C30,框架柱是C35,就可以考虑这样处理。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必须要经过设计单位确认,千万不能擅自行动。
而对于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超过一个等级,即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框架梁两个等级及以上时,比如框架梁是C30,框架柱是0,这种情况下按照规范要求,就要采用另一种办法了。
这种情况需要在钢筋绑扎完成后,在节点核心区周围低强度的梁板位置采用钢丝网板将节点核心区分隔出来,先浇筑节点核心区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初凝前,取出钢丝网板(使用快易收口网可不取出),浇筑完成周围梁板低强度等级混凝土。
钢丝网板的放置位置如下图所示: 钢丝网板与节点核心区的距离不小于500,放置角度与梁板的夹角一般为45°。
但是上面这种先浇筑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再浇筑周围梁、板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其实是很麻烦的,比直接一次浇筑梁板和节点核心区要复杂的多的多。
首先,节点核心区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用量很少,但在浇筑时需要泵送,施工组织极为不便;
其次周围梁板部位混凝土要在核心区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筑,施工难度较大;
后,节点核心区周围同时也是梁端箍筋加密区,钢筋非常密集,而钢丝网板又是要求斜向放置的,这样就造成了施工难度进一步加大。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施工单位一定要在施工方案中考虑仔细,在具体的施工预算中将每一步工序中所需要的施工措施详细列出。
框架柱、梁的加固:
1.框架柱的设计加固方法:用湿式钢加固;选用75号角钢,缀板选用40×4扁钢(间距400)。加固柱的角钢贯穿每个楼层,中间不得断开(用焊接连接),中部 用在柱面植锚钢筋与角钢焊接;角钢下端伸到基础顶面,上端 用柱帽(U型钢筋)与角钢焊接。包箍外侧 用喷射细石砼和乳胶砂浆封闭(细石砼厚度50,砂浆厚度10~15)。
2. 框架梁的设计加固方法:用三面钢筋混凝土加固(加固梁受拉区);梁加固主筋两端 ,用环氧胶泥植锚入原柱结构内(锚固深度不小于120),中部按500间距 ,用钢筋或钢板条将加固主筋与原梁主筋焊接连接;梁底部砼用支模灌注,侧面砼用喷射细石砼(细石砼厚度50,外层砂浆厚度10~15)。梁加固箍筋加固主筋点焊成网状。
3、 楼板结构问题的加固方案:楼板底部加固钢筋两端植锚入梁砼内,环氧锚固深度不小于80;中部用M8的膨胀螺栓按双向500间距固定钢筋网。板底部用喷射细石砼(细石砼厚度50,外层砂浆厚度10)。
4、 其它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
1) 裂缝的修复方案:梁、板加固施工前,首先对裂缝进行环氧胶液(泥)修复处理;对于裂缝宽度大于0.2的区域进行环氧灌浆粘接,外部用环氧胶泥压缝;对于小于0.2的裂缝取环氧胶泥压缝处理。
2)墙面裂缝处取沿裂缝方向按250~300间距作拉条(钢板及螺栓)加固后取密封压力灌浆处理。
3) 厨房及卫生间渗漏处除按板裂缝处理外,并在其结构基层进行涂刷防水胶处理。
混凝土框架节点加固方法——固德建筑加固公司,梁柱加固施工十几年!
梁端的加固
框架节点包括梁柱相交的节点核心区以及与核心区相连的梁端、柱端,是框架结构的关键构件,起着传递、分配内力和保持框架结构整体性的作用。
框架节点的破坏往往引起结构的整体破坏、倒塌,后果十分严重。当框架节点由于设计、施工不当,或是使用功能、使用环境发生改变,或是对结构抗震要求提高等原因造成承载力不足,延性、刚度不够或是抗震性能不足时,需对其进行加固补强。 节点加固时,一般需要对节点核心区和相连的梁端和柱端进行加固。今天,固德公司同大家先讲讲梁端加固方法。
某振动台试验中,在位移角1/30时梁端与节点裂缝分布 对于梁端抗弯强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加固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降低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
1、增设节点法
2、梁截面法(包括梁的加腋法加固) 通过增加梁截面、梁高来提高梁的抗弯能力及抗剪能力。可以提高核心区的抗剪面积,从而提高抗剪强度和刚度;还可以使梁的塑性铰远离柱边,减少梁纵筋的应力,加强梁纵筋在核心区的锚固,从而有效地避免梁纵筋粘结锚固破坏这一脆性破坏的发生。
3.粘钢加固法 通过在梁的受拉区外表面粘贴钢板来增加梁端的抗弯强度,在梁端粘贴钢板条来增加抗剪强度,实质上就是通过体外配筋来增加构件的强度。
4.锚贴钢材加固法及焊贴钢材加固法
5.粘贴纤维加固法 通过在梁的受拉区外表面沿受拉方向粘贴纤维和在梁端区缠绕纤维箍(带楼板时用FRP U型箍端部加压条)来增加梁端的抗弯、抗剪强度。外贴纤维可起到受拉和约束受压区混凝土的作用,从而增加梁端的抗弯、抗剪强度。
后3种加固方法还通过减少梁纵筋的拉力,而避免出现梁纵筋的粘结锚固破坏,同时减少纵筋传入节点核心区的力,使核心区混凝土的拉应力减少,以增强核心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梁端加固必须确保梁端发生受剪破坏不先于弯曲破坏,同时要增强节点的抗剪能力,以便梁的抗弯能力能充分发挥。
固德建筑加固公司集科研、设计、检测、加固施工于一体的高新建筑科技企业,从事建筑物的基础加固、建筑纠偏、改造加固等特种技术的研发与设计及施工。公司成立以来,以“专注,创新,务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神,解决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我司已完成了基础加固、建筑纠偏扶正以及各种加固改造工程等一百多项。公司组织一支特种施工队伍,在结合多年的大工程,高难度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各类建筑基础加固,建筑检测、顶升纠偏扶正、加固补强结构改造,总结出一整套独到的施工新工艺,解决了大型混凝土建筑改建中的施工及环保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