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80.00起
0
联系人:
电话:
地址:
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穴位贴敷膏药招商
行 业:
发布时间:2020-12-29
综合作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物能治某病,用某药外敷也同样治某病,如内服芒硝可治,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但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贴敷能治某病,但内服某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效脐可治,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另外穴位贴敷疗法中单用一种药物,如炒葱白、炒盐、大蒜等外敷来治疗证型不一的疾病的情况有许多。一种药物治疗多种证型的疾病,仅从辩证施治和药物性味主治上考虑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除了中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质外,还有温热作用和经络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应。我们还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也有差异。如同为治疗的贴敷方,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丁香、肉桂、生姜汁)的疗法就明显优于糊(天南星、白芥子、生姜汁),说明药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不显;遗尿、痛经贴敷神阙穴。咽扁穴位敷贴简介:咽扁穴位敷贴是以中医经络、中药作用为理论基础,将药物敷贴于双侧颌下,或淋巴结肿大处,用来治疗咽喉肿痛、咽喉不适等症的一种方法。功效:利咽,消痈散结适应症:咽喉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咽喉不适、肿痛者敷贴方法:将药粉研成粉末,用甘油调成约1cm*1cm大小药丸,敷贴于双侧颌下,或淋巴结肿大处,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3小时,3贴为一个疗程,直至肿痛消失。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物的主要途径为: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