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昌邑大姜姜瘟病大姜姜瘟病
行 业:农业 植物原药材
发布时间:2020-12-06
《奥农乐》:中草药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型),由二十余味中草药(黄连、黄芪、金银
花、鱼腥草等)、8种复合微生物菌(苏云金芽孢、地衣芽孢等)、海藻、麦饭石等复
混发酵而成,含有多糖类、生物碱类、类、腐殖酸类、海藻素等高能量物质及钾、钙、
镁、磷、硫、铁、锌、硼、硒、硅、猛、钼等矿物元素,有效活菌数可达47亿/克。
姜农经常会遇见这种情况:大姜茎变成暗紫色且姜块上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的腐烂,而且还有的内部逐渐软化腐烂,闻一下能够闻到臭味,更厉害的会直接死棵。要是这块地去年发生过这种情况,今年会更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编告诉你,这就是姜瘟病。
大姜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但植株一旦感染病菌,不论茎叶或根系均有表现症状。病菌一般先从植株地上茎基部及根茎上侵染,发病初期叶片萎缩、下垂、无光泽,而后叶片由下至上变枯黄色,病株基部初呈暗紫色后变水渍状黄褐色,似开水烫过一样,横切或纵剖病茎基部或根茎部,可见其维管束变褐色,俗称“黑眼圈”,用手挤压,可见污白色菌脓从维管束溢出,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姜块与茎秆交界处水渍状腐烂,散发出臭味,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
大姜姜瘟病由温度影响:
影响姜瘟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除病原菌致病外,还有温度、湿度和降雨。姜瘟病病原菌的适温度为28~30℃,根据田间观察:发病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在20~30℃以上,适发病温度为28~35℃。
姜瘟病发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下旬病情渐止。由于2003年7月20日~9月上旬持续高温达40多天,且高温天气的气温均在35℃以上,病害流行速度快,病情严重。
温度的高低,能直接影响病害流行速度,温度高加大病菌繁殖系数,缩短潜伏期,增加再侵染次数。从系统调查表明,气温20~25℃从发病到植株枯死需15~18天,气温35℃以上从发病到枯死需6~8天。
原因3、 由降雨及湿度影响:
降雨会直接影响姜瘟病的发生及流行速度。据气象资料与田间实际发病情况综合分析:2003年我市在5月上旬~9月下旬,生姜整个生长期日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基本符合了病害对温度的要求。那么病害发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6~7月的降雨量和降雨与晴天日数的比;发病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发病初期的降雨量及发病盛期的温湿条件。
病害防治措施
直接的办法: 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大蒜油1000-1500倍稀释使用。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一般每株约需300ml。
生姜姜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姜瘟病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60%~80%,甚至失收。既然这么严重,可不能麻痹大意。
发病症状: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且恶臭气味。生姜茎被害部位呈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在腐烂过程中,由于根茎失去吸收水分的机能,茎上端叶片及收叶出现变黄症状,严重时,叶片萎蔫卷曲,叶色由黄变为枯褐色,后茎叶枯死。
大姜姜瘟病是姜发生的严重的病害,对姜造成知名的伤害,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60%~80%,甚至失收。所以要做好防治工作很重要。
(1)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轮作换茬、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起高垄种植,并要增施磷钾肥,生长前期进行遮荫。
(2)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随即浇灌600倍氟派酸药液或500倍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药液或500倍 23%络铵铜药液,每穴200毫升以上,杀灭土壤残留病菌,防止继续传播。
(3)喷农药提前预防,用2000倍世高水分散粒剂液、或用6000倍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液叶面喷施,6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
姜瘟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积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通常6月开始发病,今年我省7~8月高温多雨,个别地区发病尤为严重,预计9月份姜瘟病还将持续发生。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治措施。
青枯立克:制剂,真通杀,双向传导能力强,具有杀菌、抑菌、促进生根等。
内含杀菌成分(绿原酸、生物碱等)及营养复壮成分(、多糖等),能杀菌、抑菌,调
理内循环,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修复伤口,减少病菌侵入途径等作用,同时具有补充
营养、生根、提苗快、长势好等作用,连续使用无抗药性,任何时期使用50倍液以上对
作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