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顶部开裂渗漏水治理
地下室顶部开裂渗漏水属于典型的结构型渗漏水。可采用“钢柔相济,多道设防”的治理方法,即采用嵌填弹性密封材料与钢性防水材料相结合,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材料的特长,形成复合防水层,使已修补的裂缝不再受沉降变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再度开裂渗漏。使用机械灌浆的方法,利用灌浆材料遇水高度膨胀的原理,使原来疏松的水泥结构密实,从而阻止地下水的渗入。达到防水防渗的效果。
改性环氧树脂灌浆液是用某种普通环氧树脂为改性主剂,采用高科技手段,在该树脂的部分端基嫁接亲水性基团,使普通环氧树脂形成一种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的新型树脂,用这种两性树脂配以增塑剂、促进剂、固化剂等配制而成的一种高强度的、能在有水混凝土裂缝进行补强化学灌浆的新材料。
材料特点 :
1、强度高,粘结力强,收缩小,室温固化,化学稳定性好;
2、稠度低,可灌性大,从而可提高对细小裂缝的渗入能力;
3、对有水的裂缝表面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
4、环保型灌浆材料:固化物无毒、无味,施工用具用水和洗衣粉即可清洗干净。
应用范围:
1、适用于大坝、隧道、溢流面、堤坝、码头、地下室等混凝土裂缝的补强化学灌浆;
2、适用于松散岩层的基础、边坡、河道、油井的灌浆固砂补强。
3、文物、古建筑物的补强修复。
主要技术指标 :
外观:无结块,颜色一致,无分层;固化时间:15—48h;
抗压强度:≥50mpa;
抗拉强度:≥8mpa;
粘结强度:干燥基面≥1.5mpa;潮湿基面≥(1.5×0.8)mpa;
弯曲强度:≥
收缩率:≤0.3%;
改性环氧灌浆液堵漏补强工程施工工艺:
a、用切缝机开缝,人工治缝开槽,槽宽20mm,槽深20~30,槽长向缝两端头各延长100mm;
b、用清水将打凿好的渗漏水缝、渗漏水点清洗干净;
c、埋设注浆咀,注浆咀一般埋设在渗漏水较大或裂缝较宽的部位,注浆咀间距一般为30—50cm,渗漏水点注浆咀埋设在渗漏水部位;
d、用封堵材料把注浆咀固定并把“u”型缝封平;
e、在注浆咀处套1根约12cm长、10mm宽的高压胶管,用铁丝把高压胶管扎紧;
f、待封缝材料固结后,采取从裂缝左边至右边(或右至左)或由下至上的方式,用灌浆泵把化学浆从灌浆咀处灌入,灌浆压力需缓慢增加,当灌浆压力上升到1~8mpa后,在没有加压的前提下,若灌浆泵的压力表指示针在2~3min内基本不下滑,即可停止该咀灌浆,移至下一咀续灌。在灌缝过程中,若出现灌浆咀通浆情况,即将通浆咀封闭(用铁线扎紧高压胶管口),若出现封缝部位漏浆,即应停止灌浆,用封漏材料将部位堵位;
g、封管,灌浆完毕后,用铁丝扎紧套在灌浆咀上的高压胶管口;
h、将浆液固化后(一般3d),切除注浆咀;
i、检查注浆效果,若个别部位仍有渗漏现象,必须重灌,直至不渗不漏为止。
汗渗部位的灌浆堵漏处理 :
j、在汗渗部位布置注浆孔,孔距一般为8-10cm,孔径约12mm,孔深约40cm(或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而定);
k、用高压水枪(水压1mpa左右)将注浆孔清洗干净;
l、埋设注浆管,管深约10cm;
m、封管,用微膨胀速凝材料将注浆管与混凝土孔隙封实,管壁周边再用改性环氧浆泥密封,范围约?10mm;
n、待封管材料固结后,作灌浆防渗处理。灌浆压力根据进浆情况确定;
o、灌浆时,采用正压与负压并举的方式进行。
地下防水中的常见问题处理方法
一、干裂缝的处理
1 开槽:
把裂缝挖空呈20mm宽,50mm深的"U"型槽。
2 清理与润湿:
除掉松散物质,用水浸渍基面,让水浸透混凝土,然后去掉表面上的明水。
3 刷浆:
按容积把5份的渗透结晶料和2份水调和成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灰浆,在槽内和沿槽口的两面宽250mm处一层灰浆,可以用刷子或用手戴手套涂抹。
4 填缝:
当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灰浆涂层干燥约十分钟,但仍然有粘着性的时候,用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快速堵漏剂和水混合的半干料团填满"U"型槽并与表面平齐(在混合时用镘刀拌合调成半干的泥团,戴手套装填,然后牢牢地压实)。
5 刷浆:
稍微用水洒湿填缝的表面,然后在所修复的区域上再涂一道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灰浆。
6 养护:
在三天内,定期喷水进行养护。
二、混凝土蜂窝状缺陷结构的处理
? 用钢丝刷除掉松散物质,用水浸渍基面。让水浸透混凝土后去掉表面上的明水。
? 在蜂窝缺陷区域上涂一层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灰浆。
? 当灰浆尚有粘性时,用基层处理剂抹平凹穴。
? 刷渗透结晶防水材料灰浆。
? 养护。
一、隧道渗漏可能原因
a.因隧道施工受空间限制,使得在浇筑拱部混凝土和回填超挖空间时难以振捣密实,一旦出现纵向刚度不够,地基和围岩扰动,就会产生大量环向裂缝,这使外部水源有了主要渗漏通道。
b.降雨量丰富,隧道所处位置的地下水为潜水类型,这就为隧道周围提供了充足的外部水源。
c.隧道中所有的沉降缝、施工缝及拱墙接缝均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水措施。
d.浇筑混凝土前,围岩裂隙水没有及时排走,改变了混凝土的水灰比,出现离析现象。
e.受温度应力、收缩应力、机械振动和开山放炮的影响,隧道内出现许多不规则裂缝,形成了不规则渗漏水通道。
f.墙体部分的碎石滤层多被砂浆和混凝土堵塞,而墙脚基础内的预埋引水竹管又多半没按设计尺寸安装,再加上腐烂变质,根本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导水体系,导致外部水位随之抬高,由墙体和拱墙接缝处渗漏至隧道内。
二、综合治理方案
治理原则
a.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刚性防水可为柔性防水创造施工条件;柔性防水可满足进一步变形的要求。这样可大限度地保证工程质量。
b.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隧道混凝土浇筑质量差, “次薄弱”部位成为新的渗漏水点所占比例不小,若用注浆方法逐个封堵漏水点,势必会出现众多新的渗漏水点,收效甚微,只有采取疏导排水,局部堵水的方法才能使隧道内的渗漏水得以彻底。
c.工艺先进、方法得当。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必须保证隧道正常运行。
d.引水泄压,局部止水。使施工程序符合多孔介质内水流运动规律,变被动为主动,创造出有利于治理的施工条件,减轻渗漏水对出水点周围的渗透压力。
治理方案
沿所有渗漏水裂缝开槽,疏通裂缝四周的渗漏水通道,用“断水和吸水”的方法将槽内及附近的水引入埋于槽内的排水管;局部较大漏水点则埋管泄压;用化学注浆工艺封堵所有引水管。
凿缝开槽
用切割机沿沉降缝、施工缝、拱墙接缝及不规则裂缝将混凝土切开,在开槽过程中若遇较大漏水点,则用电锤打眼,尽可能疏通渗漏水通道。浇筑混凝土时残留在缝内的木头和杂物分别用錾子和煤油喷灯除去,对整个隧道内的松动石块、砂浆浮层和空鼓的混凝土或砂浆层必须彻底清除。
聚水埋管
即使开了槽,裂缝的渗漏也未必完全集中于槽内,有相当多的渗漏水沿槽壁外溢,稍遇阻碍就改变流动方向。若要将渗漏水引入硬质塑料管内,需采取“断水和吸水”的办法,使水聚于某一处,形成水线下滴,落入管内。“断水”就是在渗漏水外溢处用切割刀开一斜槽,低口朝向排水槽,下檐口向内倾斜20~30°,宽度2~4mm,深度2~3cm。在渗漏水量较大,或有多处外溢的裂缝上可连续“断水”几次,直到“断水”处以下裂缝无外溢水出现为止。
防水的核心是防多久,真正的成本是每年的防水成本。如果只关注一次防水维修成本,选用不正规的维修队伍和劣质材料进行维修,虽然能够降低初次维修成本,但后期返修和维护成本均较高,长期费用很高。
目前国际普遍采取LCC(建筑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方法核算建筑屋顶防水成本,不考虑单次成本,而是综合考虑项目、设计、材料、施工、运维、后期翻修等整个建筑生命周期过程,通过国外40年的实践证明,适当提高8-10%的初期建造成本,采用LCC管理方法可有效延长屋顶寿命一倍以上,降低防水费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