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修复是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的欣赏、了解当时的文化。
古字画修复应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因为,作品一旦进入时间历程,将不可避免地印上历史性烙印。同时,它还历经了中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的演变,是每个时代中人们审美确认的依据。因此,书画作品在进行修复之前,必须以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历史背景为理论依据。所以在书画修复的过程中积极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使修复的部分与原作品可能的达到相似,并非是创新,盲目的修复。
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的书画精品更是传承着中华的文化神韵、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这些不可再生的书画又是十分珍贵且非常脆弱的文物,很容易受到虫蚀鼠咬、腐朽发霉、脆裂碳化等“病症”的侵蚀。正是得益于修复人员的高超技艺,伤痕累累的书画才得以延长寿命,重新焕发生机。
书画修复中的“四则六性”:
“四则”即:小干预原则、信息保留原则、安全性原则、可再处理原则;
“六性”为:经验性、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创新性。
中国书画装裱、书画修复的历史源远流长,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纸张材质、不同阶层的审美要求,明清时期分别以苏州、扬州、北京、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沿袭至今的“苏裱” “扬裱”“京裱”“沪裱”四大流派。“从历史上看,其他三大流派都受到了‘苏裱’的深刻影响,我家传承的装裱技艺也是典型的‘苏裱’。”洪夫龙介绍,所谓“苏裱”的特点是平、挺、柔、软,配色素净淡雅,古朴大方,有“吴装善,他处不及”的美誉。
-/gbaha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