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田窑瓷器权威鉴定 瓷器快速鉴定评估
价格:面议
对现代人来说,欲启怀古之幽思,除了诵读典籍辞章外,直接的方式是把玩一件辗转流传千百年、不知被多少人摩挲过的古董。因为古玩艺术品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文化。一只工艺精湛的唐三彩马能让我们领略一个朝代曾经的盛世气象,一块温润光洁的古玉佩能让我们理解“守身如玉”的真谛。
在今天,古玩艺术品收藏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已是不争之实。华龄出版社推出的“古玩艺术品辨识与收藏丛书”在前言中写下“古玩市场的兴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句话,也诠释了这套丛书策划设计的初衷。
应当指出,丛书所谓的“顺应时代发展”,除了艺术情趣和文化意义之外,也包含着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同:近年来古玩收藏日渐火热,显然又不可避免地与“利”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一方面,一件古玩的价格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涨,为物主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净赚不赔的生意,你今天可以“捡漏”暴富,明天就可能因“走眼”而倾家荡产。当古玩收藏在经济利益的强大驱动下,由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经营方式时,相应地就产生了投资风险,而且同其他投资一样,利润越高,风险越大。
因此,诚如丛书所言,“文物古玩的收藏、传承与交易,重要的基础是辨识”。有“辨识”才可能有“收藏”。准确的眼光等于金钱,这是收藏圈的铁律。对寻常百姓来说,古玩投资并不像房地产那样存在高不可及的准入门槛,但要交的学费并不少。随便把一个破罐子抱回家就能发财,这是神话。所谓的“无知者无畏”,每个投资者都知其大谬不然。这套丛书的作者们显然很清楚那些投资者,尤其是初入门投资者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
像丛书中由着名陶瓷鉴定专家刘兰华主审的《陶瓷器辨识与收藏》一书,专辟一章讲述了瓷器的作伪及其辨别方式,帮助读者从瓷器的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玉器的辨识与收藏》(故宫博物院专家张广文主审)也有一章专门讲授玉器的鉴别。从所谓实用的角度来看,读者们很可能会特别青睐于类似这样的章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余如“陶瓷的渊源”、“宋代五大名窑”、“古代玉系及各时期玉器的特征”这些章节只是一种虚设,只是为了提高全书的“文化品位”。事实上,书中没有一种知识是“无用”的,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识破一块“鸡骨白”的仿古玉,但如果缺乏起码的历史文化常识,我们将肯定无法辨别一件款识为“隆庆年制”的瓷器的真伪(隆庆一朝瓷器款识有“年制”而无“年造”,若落“年造”款则必为赝品)。
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好书,是辨识与收藏古玩的捷径。收藏多年,“古玩艺术品辨识与收藏丛书”是笔者见到的有参考价值的藏书之一。
小知识:瓷器收藏小辞典
生瓷———也称反瓷。指不施任何釉即入高温炉窑中,烧制而成的无釉瓷器。
早的生瓷是在万历前后的景德镇窑,到了清光绪时期更为普遍更为精细。其特点是:器身均有浮雕图案,器物多见于文房用具。
煨瓷———多见于清康熙年间,属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其特点是:一是釉面可见鲜明的开片和纹线,二是胎骨毕为瓷浆胎,三是釉色中微泛淡红色或淡。
器型以瓶罐和文房用具为多,常见的有青花煨瓷和单色釉煨瓷。
象生瓷———也叫仿生瓷,属陈设观赏瓷一类,器物多见于瓜果和小动物。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万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万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艺术特征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汝窑天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碗等。
而台北故宫则藏有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与汝窑粉青莲花式温碗等。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多使用凹凸直棱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传世代表作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艺术特征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
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
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是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艺术特征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多。元朝文人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陶瓷有多种的分类方法,一般人们习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陈列)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电器陶瓷,电子陶瓷,化工陶瓷,纺织陶瓷,透千(燃气输机)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陶瓷和无釉陶瓷两类。
③人们为了生产、研究和学习上的方便,有时不按化学组成,而根据陶瓷的性能,把它们分为高强度陶瓷,铁电陶瓷、耐酸陶瓷,高温陶瓷、压电陶瓷,高韧性陶瓷,电解质陶瓷、光学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电介质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
我国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硬质瓷器,坯体组成熔剂量少,烧成温度高,在1360℃以上色白质坚,呈半透明状,有好的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是电气的不良传导体,如电瓷、高级餐具瓷,化学用瓷,普通日用瓷等均属此类,也可叫长石釉瓷。
软质瓷器与硬质瓷不同点是坯体内含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稍低,在1300℃以下,因此它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介电强度均低,一般工业瓷中不用软质瓷,其特点是半透明度高,多制美术瓷,卫生用瓷,瓷砖及各种装饰瓷等,通常如骨灰瓷、熔块瓷属于此类。
特种瓷种类很多,多以各种氧化物为主体,如高铝质瓷,它是以氧化铝为主,镁质瓷,以氧化镁为主;滑石质瓷,以滑石为主;铍质瓷,以氧化铍或绿柱石为主;锆质瓷,以氧化锆为主;钛质瓷,以氧化钛为主。
上述特种瓷的特点多是,由不含粘土或含极少量的粘土的制品,成型多用干压、高压方法,在国防工业,重工业中多用此类瓷,如火箭,上的挡板,飞机、汽车上用的火花塞,收音机,内用的半导体,快速切削用的瓷刀等等。
买瓷器,简单的鉴别方法,是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另一种方法,是将瓷器放在较强的灯光下或阳光下观察,可以看质地是否细致均匀及有无裂痕。
瓷器的外表,可以上釉和绘画。瓷器绘画上釉,可分“釉上彩”和“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所谓“釉上彩”,是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的表面上,画上彩案,再经低温窑的烧制,使颜色和釉熔化在一起。日常用的碗碟绝大多数都是釉上彩瓷器。所谓“釉下彩”瓷器,则是在瓷坏上先绘好彩色画,然后上釉,再放进窑内高温烧成。由于它是先画后烧,彩色画是在釉的下面。受到了釉层的保护,故即使经常洗擦,其彩画亦不易裉色。由此可见,“釉下彩”比“釉上彩”档瓷更高。
-/gjhe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