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方知今。这就是今人好古的原因,人好古玉,是骨子里的。
1、什么是古玉: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长眼哪!
2、什么是鉴定 :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馈、否定、精练、反复、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
3、长眼靠什么:
一不靠老师;二不靠书本。[书不能一点不看] 靠真标本自悟,不断扩大标本品种。不怕鬼,不信斜,错了从新来。茅台酒的味道靠自己品。没有悟性就分不清忠告和术;没有悟性是一片黑暗。
4、悟性从那里来: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5、会与不会之间:
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6、有那么多古玉吗:
有了眼就知道有多少古玉了。现在是收藏古玉的时机,比真的卖的好。
7、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8、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希望上述评论没有得罪专家和老师]
9、长眼有诀巧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悟道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个的特点。说没有是因为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10、打眼的启示:
打眼是必须的,打疼了就长记性了[多数专业人士缺乏这个],悟性好损失就会小。 二把刀打眼有两种:一是非买不可,买到手就明白了。二是买后怎么看怎么对,经过别人的点评和时间的沉淀才会明白。初学者不存在打眼,买前买后都要经过充分论证,立标是关键时期,好的专业人士是的征询对象[注意专业人士的关键作用]。不要乱投师,不要怕多跑路,不要怕多花成本。
11、捡漏:
很多人讲故事说:他花百、八十元就买了个大国宝,还编一套理论以证之。你信吗。成手也不敢轻言捡漏,卖的总比买的精。他可能低价给你,那是他没有回家路费了,东西他很清楚是什么。这等事太难了。初学者千万不要做梦取媳妇,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12、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美观,文化承载量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全、质量,常见黄玉、羊脂玉等。 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注意区分岫崦黄玉、和田黄玉的区别]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多战国]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必须在古玉鉴定中删除。古玉有包浆不能破坏之。]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 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便有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13、生坑、熟坑和盘玉: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 。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14、鉴定人员资格认证: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泛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有些人就会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石和彩石。着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四大名玉。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据文献记载,处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矛、斧、锛、铲、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的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8200年的兴隆洼文化。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秦汉时代,佩玉更成为普遍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辽河流域的新乐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殓葬。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华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文化的代表、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人的血脉,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考古价值。
历史价值:
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艺术价值: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反映历史、社会风貌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科学考古价值: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玉文化旅游资源是开发玉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是地方旅游业品质、品位提升的关键。在诸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从文明发祥就始终一脉相传、未曾中断的就是玉文化。数千年来,中华生息繁衍在亚洲东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史前时期便用心血的结晶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玉器时代”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在改造自然中形成了卓尔不群的风格。的才是世界的,玉文化鲜明的个性、丰厚的底蕴为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末期,经正式或非正式发掘出土的和历代官府及民间流传于世的玉器。传世古玉与出土古玉相比,不仅从数量、款式、玉种、质量上大为逊色,而且还掺杂着许多制玉商和古玩商为谋求高额利润而制作的伪古玉。使人真伪难辨,无所适从,从而降低了传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对古玉的辨伪与鉴定,已渐趋成为收藏家、文博古玩家及爱好者的迫切要求。
传世古玉 玉器在相当长的岁月中,经受空气中氮、氧和二氧化碳的“呵护”,以及玉器在人们的摩挲中,常年受人体汗水中的氯化钠、微量尿素及碳酸等无机化合物的侵蚀,其外表逐年产生了蜡样光泽的氧化膜,俗称“包浆”。这种光泽柔和自然,温润光亮。同时,有一些古玉因收藏封存等原因,虽没产生蜡一样的包浆,但温润内含,似有一层皮壳笼罩。笔者认为,凡是“浮光掠影”的玉器,不可能是古玉。所以,凡是在鉴定辨伪传世古玉时,利用光线对玉器的折射,便能对玉器的新旧加以区别。这是笔者近几年所总结的鉴定经验。面对一些利用老玉改制、旧玉新雕以及后琢纹饰和铭款等的玉器,笔者认为主要的一点是看其玉器的包浆是否熟旧。其次再看玉的器型、纹饰与其玉种的颜色,是否符合其当时的时代风格。另外,再看器型是否完整、规矩,纹饰分布是否得体等。总的来说,新雕部分哪怕是作伪高手,只要加以仔细辨别,其中必有破绽。
出土古玉 玉器在墓穴或遗址中,经受百年乃至几千年土中的金属矿物元素的侵蚀,由玉表渗入肌理,逐步产生了沁色。这种沁色或浮于玉表,或渗入玉肌,瑕疵皱裂处尤为明显。而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环境,其沁色有着迥然不同的色差。一般来说,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泽;干结者色常鲜明,润泽者色终黯淡;有土斑并有瘢痕者,大都为沙土坑,无土斑而有瘢痕者,大都是水坑。也就是“近水则湿,远水则燥”之说。
玉器在土中常年受地下金属元素的侵蚀,会产生不同色彩的沁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黑沁。是玉器在墓穴中受土中所含铅或铁等金属元素的长期侵蚀逐年产生的一种沁色,俗称“黑漆古”。
血沁。玉于墓穴中受尸血浸侵,逐年产生暗红色,名为“枣皮红”。但从众多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中,带红色血沁的很少,即便尸体手中所握,七窍所塞之玉也尚未见带有血沁的玉,只是从宋以前的大型墓穴或遗址的土层中,偶然发掘色赤如血的玉。有一些白玉局部渗染红色,尚留有部分白玉的本色,红白分明、鲜艳夺目,俗称“糯米豆沙”。这种白玉的沁色,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及北宋的墓穴和遗址中发现得为多。这种沁色是古玉中为难得的珍品,广受收藏界人士的钟爱。
土沁。玉在土中受干燥黄土的浸侵,色如甘栗,有的还粘有的土斑,久洗不脱。这种沁色在出土的汉代和元代玉器上出现得较多。
水沁。所谓水沁是玉器上的一种白色沁。这种沁色主要发掘于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出土的古代玉器上。
-/gjhe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