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mlogo.png)
价格:60000起
0
联系人:
电话:
地址:
PG-950/KZ网格化环境监测系统 一、方案概述 随着国家环境防治政策的逐渐健全以及各项标准性文件的陆续出炉,地方性环境监测治理的实施方案提上日程。 针对差异化区域主要污染物的不同和多种业态交叉现状,本方案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合理整合检测仪器,形成切实需求的微型气象布点。同时,具有统一的监管平台,可对整个网格化监测系统宏观监控,对相似布点分组管理,实现综合性、灵活性的分析统计,极大节约监管人力资源。而且,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国务院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等监管法规,针对性的标准气象布点大大减少了相关收税监督部门奔波时间,加大了监管力度,利于控制排污标准,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此外,可对网格气象布点数据多维度使用,底层对接天气预报系统,向广大民众及时提供小区域实时气象数据,便利出行等活动,充分利用资源,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也实现了环境监测的公开性、透明性,实用性。最终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系统投资带来最大的效益。 二、系统介绍 系统概述 网格化环境监测系统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环境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环境监测系统采用单元网格布点管理的方式,按照“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的理念,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网格化监控平台,应用、整合多项智慧环保技术,在全面掌握、分析污染源排放、气象因素的基础之上,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设点方法进行部署。实时统计各厂区、监测点的监测设备数据,并根据各监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其污染情况,来分析与推测区域内整体的排放情况。实现对热点排放区域整体监控,污染物扩散趋势推算,排放源解析等功能,同时结合物联网、智能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整合、共享、开发,建立全面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控制污染源无组织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等综合管理,为制定节能减排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科学的辅助管理决策。 网格化环境监测终端系统由感知层、数据传输层、应用服务层三部分组成。 (1)感知层智能监测设备:现场端各类智能监测感知设备,对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智能感知,前端设备包含主要设备、辅助设备。主要设备指各类检测仪器(PM2.5、PM10、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气压、噪声、光照强度)和数据采集主控设备,负责检测各类数据和上传数据;辅助设备主要包括安装仪器设备所需要的安装固定装置等。 (2)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传输可选用GPRS和无线(2G/3G/4G)传输方式,也可以两种兼用,无线传输的特点方便灵活。并可安全存储数据、设备工作状态等信息。 (3)应用服务层:包括应用展示层、应用实例层、应用支撑层、基础数据层四部分。应用展示层:通过不同方式(APP移动端、web端、LED大屏)向用户展示平台界面;应用实例层:主要是对网格化监测区域各项参数进行监测预警及分析、对污染物的扩散曲线趋势进行推算等功能。应用支撑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海量跨地域、跨行业的环境信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实时处理和深度挖掘和分析。基础数据层:存储区域及设备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等信息,解决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基础数据存储零乱,标准化差、应用服务适用性单一,难以共享等问题。 三、系统构成 网格化环境监测系统由各类环境传感器、数据采集主控、无线通讯设备、供电设备、软件平台组成。可用于测量PM2.5、PM10、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气压、噪声、光照强度等各类网格化环境数据。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状况,对环境各要素灵活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模块和传感器,任意组合,方便快捷的满足各种用户需求。数据通过无线/GPRS上传至云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智能动态分析、及时报警、精准锁源,强化监管体系。 系统硬件终端 1.硬件介绍 系统硬件终端由PM2.5、PM10、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气压、噪声、光照等传感器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主控、电源和其它辅助支架立杆等设备组成。? 2.技术特点 1)物联网网络化监测体系; 2)全自动控制环境因子检测、数据采集、结果显示、数据远程传输、后端实时监控的全过程; 3)多种传感器混合传感器阵列组合,包括PM2.5和PM10细颗粒物检测仪器以及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噪声、光照压强等传感器; 4)现场或远程监控中心,通过网络便可观看实时及历史监测数据; 5)具有2G/3G/4G/GPRS等远程传输模式; 6)可配套选择装配环境参数仪器、自动留样采样系统、自动报警装置等; 7)开放式通讯接口,可与其他设备、软件自由通讯集成联动使用; 8)可自由添加设备台数形成网格化,没有数量限制; 9)自由设定设备分组区域、报警值范围。 3.布点方案 根据区域内PM2.5空气污染浓度分布及特性、环境敏感区分布、主导风向等因素,结合区域原有监测站的建设情况,识别出大气污染事件重点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