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能见度传感器 交通能见度传感器公司 使用寿命长
价格:面议
13能见度监测的意义
能见度是气象观测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但是长期依赖人眼,不能够实现连续和准确的观测,使用能见度计可以实时准确地完成自动观测功能,并且能够提供及时的报警信息和相关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机场跑道能见度观测,城市能见度,公路能见度提供服务,其所提供的能见度服务也能够在预防危险,避免事故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相信以后的气象观测中会越来越多的使用能见度计代替人工观测,与其他气象要素组成多要素的气象监测系统。
能见度即目标物的能见距离,是指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辨出目标物轮廓的距离。能见度是气象观测项目之一,它的准确测量对航空、航海及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十分重要。能见度测量系统主要有透射型,散射型和激光测量仪。透射式跑道能见度激光测量仪,在低能见度的测量中存在困难,且受光源稳定性的影响。目前透射式能见度仪;散射式测量系统根据散射角的不同又分为前向散射、后向散射和总散射三种,散射式系统的测量精度主要受光源稳定性的影响,同时难以克服高能见度信号弱的问题。
目前高速路上的警示装置以道路中间的红蓝白曝闪灯为主。当在大雾、大雨天气条件下,曝闪灯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并能见度较低时,在高速路上的车与路、前车与后车间互相都没有任何互相提醒的警示装置,这样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能见度传感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快速传输的功能,配合低能见度下高速路车路协同及行车安全预警系统,针对目前高速路存在的行车安全问题,能实时采集高速路不同的能见度,来实施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实现高速路车路协同及行车安全预警系统的管控一体化。
4影响能见度的气象条件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大气中的大量细微水滴(或冰导致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晶)的可视体。雾的出现,显著降低能见度。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令能见度降低到1km以下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10km的称为轻雾。常见的雾多为乳白色。在城市及工业区,因空气中污染物的影响可导致雾呈土或灰色。冰雾则可为暗灰色。雾主要是由于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在凝结核上凝结而成。雾的形成通常有两种途径:(1)因空气温雾、上坡雾等;(2)因空气度降低而产生平流雾、中水汽增加而产生蒸发雾、锋面雾、生物雾等。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技术指标:
监测距离 2~15米
检测直径 25.4 cm
角度 30~90度
电源输入 220VAC、12VDC
大功耗 4W
工作温度 -40 ºC 至 +70 ºC
工作湿度 0 至
路面状态输出 水:0.00~10mm
冰:0.00~10mm
雪:0.00~10mm
湿滑程度:0.00~1
精度 0.01mm
镜头污染检测 光学镜头的污染等级测量及内部自动污染补偿
路面 混凝土、沥青路面
通讯 RS485
平均无故障 1.5 x 1000000 小时
安全 无安全问题 – 红外遥感测量技术
3能见度的定义
能见度即目标物的能见距离,是指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辨出目标物轮廓的距离。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可以客观地测量,并用气象光学视程(MOR)表示。与当时的天气情况密切相关。当出现降雨、雾、霾、沙尘暴等天气过程时,大气透明度较低,因此能见度较差。在气象学中,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白天能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水平距离。实际上也是气象光学视程。夜间能见度是指:(1)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水平距离。(2)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水平距离。在空气特别干净的北极或是山区,能见度能够达到70~100km,然而能见度通常由于大气污染以及湿气而有所降低。霾、雾、烟雾可将能见度降低至零,雷雨天气的暴雨不仅使能见度降低,同时由于地面湿滑而不能紧急制动,暴风雪天气也属于低能见度的范畴内。能见度不足100m时,通常被认为为零,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道路封启动自动警示灯牌,但是由于能见度的大幅降低、锁、道路行车速度过大、尤其是道路系统实时性的不足,仍然存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如连环撞击事件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