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风管防火检测机构 全国代理建筑材料检测
价格:面议
产品规格:
产品数量:1000 个
包装说明:
关 键 词:申请风管防火检测机构
行 业:咨询
发布时间:2023-04-26
目前工程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做法: 一是使用具备耐火性能的非金属及复合材料成品风管; 二是在原金属风管基础上通过外敷防火隔热材料(如岩棉、防火毯等)形成具备耐火性能复合体 风管应由不燃材料构成,均按照《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GB/T17428-2009,并取得具备检测资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型式检验合格报告,不同部位风管的不同耐火性能要求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
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 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0h。
本条对补风风道的耐火极限做了规定。对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的,参照防火分区对楼板的要求,规定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对于管道的耐火极限的判定应按照现行标准《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GB/T 17428的测试方法,当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同时达到时,方能视作符合要求。
下列关于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要求,不正确的是( )。
A.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B.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C.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0m/s
D.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解析: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3.3.7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故C错误。
要求风管的绝热材料应采用岩棉或其他能承受800℃以上的高温的绝热材料,是完全正确地说法。
排烟风管承受的而排烟防火阀在280℃情况下会关闭,排烟风机关闭,排烟动作停止,这是基于抽吸入排烟风管内烟气温度**280℃发生的情况,这是风管内烟气温度过高引发的。因此GB 51251-2017的4.4.8.1条文规定,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需要在280℃的情况下连续30min保持其完整性,可视为排烟风管承受室内烟气温度时,耐火极限温度的规定。
耐火极限的检测规范GBT17428-2009 中测试排烟风管的内部火时,试件B管为1000mm×250mm,为风机排风,内部火的温度维持在400-450℃,**280℃,视为此测试规范提高了测试温度的标准;CECS 886-2021建筑防烟排烟风管防火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模拟排烟风管内部烟气的温度为280-310℃,被认为更贴近模拟排烟风管内部烟气温度的测试温度标准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2 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2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3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
4 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
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
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
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0h。
4.5.7 补风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
把握委托、核查、抽样、试验、报告和评估六个操作节点 委托应更新,应改有的委托方式,委托过程应有第三方监督;核查应严格,应核查施工现场建材产品信息,保证检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抽样应科学,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抽样方案,推行检测机构现场抽样和取样,保证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试验应规范,应按检测运行法则操作,确保检测过程和检测结论客观、准确;报告应有效,检测信息应即时传输,不合格检测信息应及时上报;评估应专业,对检测工作的开展应进行绩效评估,不断规范和完善各个节点的操作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