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组分
道桥快速修补混凝土是特种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共同之处在于使用相同的砂、石、水拌制,但其区别却是根本性的,它使用的胶结材料与化学外加剂均具有性和性。在胶结材料方面,它使用双组分水泥,以高强度等级的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为主要组分,硅酸盐水泥为组分;在力学性能方面,它要求4h或6h强度;在工作性能方面,坍落度损失要低,并需要分阶段调整凝结时间。
胶结材料。以混凝土道桥快速修补材料为基础,进行改性研究,将其分解为“胶结材料-低坍损缓凝泵送剂-促凝增强剂”三个部分,以突破其凝结时间较短(20~30min)及只能拌制混凝土的局限性。
胶结材料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为主要组分,并含有少量的硅酸盐熟料。二者性能互补,前者提供早期强度、微膨胀、抗盐类侵蚀等性能,后者提供后期强度、提高碱度、避免表面起砂等性能。按933-2003快硬硫(铁)铝酸盐水泥检验,初凝时间不低于20min,终凝时间不大于0min;1d与3d抗压强度应分别大于42MPa与52.5MPa。
在拌制快速修补混凝土时,不主张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
一、外观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气孔
产生原因:由于水灰比较大、拌和用水计量不准确及未调整施工配合比或调整不准确,都将会造成拌和用水量偏多,坍落度过大,形成水珠,从而在混凝土终凝后,再吸收水份,在表面形成气孔。模板表面不光滑,脱模剂太多、太粘,将滞留混凝土中的水珠及气泡,从而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气孔。
振动棒振捣的间距过大,振捣时间短,使混凝土中的水珠及气泡没能全部逸至表面,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气孔。
预防措施:
掺入减水剂,减小用水量,充分做好理论配合比,混凝土拌和前调整好施工配合比,拌和时控制好用水量,限制坍落度、水灰比。
对模板必须除锈打磨,保证模板洁净,且同时用清洁的脱模剂,不能使用废机油等会引起色差的脱模剂,也不能使用易粘附于混凝土表面或引起混凝土变色的脱模剂,且同一座桥上使用同一种脱模剂。
控制好振动棒振捣间距及振捣时间,不能大也不能小。
在外侧模上使用附着式振动器,或用扁铲在混凝土与侧模之间插捣,或在振捣时轻敲模板,便可帮助附着在侧模上的气泡逸出,从而达到消除气泡的效果。
裂缝控制措施
由于裂缝的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裂缝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对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裂缝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导致裂缝产生的因素来控制结构的裂缝是十分必要的。
3.1 材料选用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时选材不当或用料配合比不合理都可能导致结构产生裂缝。首先需选择质量合格的材料,配合比设计时应尽量采用低水灰比、低水泥用量、合理级配的集料,并且投料计量应准确,搅拌时间应保证,严禁任意更改水泥用量。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对混凝土的收缩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钢筋也是裂缝控制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配筋,特别是构造配筋,细一点密一点可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能力,可有效避免构造性裂缝的产生,改善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 3.2 设计方面
根据桥梁跨径,选择合理的桥梁结构类型及结构尺寸。合理采用预应力结构,保证结构不出现拉应力或把拉应力控制在允许范围。
根据结构所处的环境,选择合理的保护层厚度。
布置构造钢筋,适当增加构造配筋可以防裂或控制裂缝宽度。
重要因素。
其次,在对起砂的水泥路面进行修补时,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水泥路面修补材为,虽然解决路面病害都是使用修补材料来解决的,但是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病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也是不同的,比如针对起砂这类表层病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就应该是表层病害修补材料,而且从效果来看,使用水泥路面表层罩面修补料来解决路面起砂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混凝土裂缝的存在,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极易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水泥的某些水化物相互作用形成,这就是混凝土的碳化。中和水泥的基本碱性,使混凝土的碱度降低,使钢筋纯化膜遭受破,当水和空气同时渗人时,钢筋就会产生锈蚀,同时加剧混凝土收缩开裂,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破。通常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很低时,混凝土碳化速度非常缓慢,当混凝土不密实或布满裂缝时,则可能在1-2年内就使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完成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