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花的过程是:先在素面铜板的补块上,根据原来的纹样将需要补雕的花纹延续描绘出来,然后用錾花胶将要錾花的补块或成件在胶板_上粘结实;如果是瓶、壶等中空器物錾花就可以在器内灌满胶。等胶冷却变硬就可以用錾子錾刻纹饰了。纹饰雕刻后棱角、边沿都较锋利,必须磨光,后用磨炭蹭圆滑。完成后加热,取出錾花胶,一个青铜器的补块就完成了。
錾花是一种用钢錾在铜板上雕刻花纹的技术。古代青铜器上多有纹饰,有的还有铭文,对于破残青铜器的缺块补配仅仅镶上花面铜板还不理想,还应该雕刻出同原件风格统一的纹饰、铭文,这就要錾花。錾花工艺除了要掌握雕刻技术外,重要的是要熟悉和掌握古代各个不同时期铜器纹饰的风格,同时还必须会根据花纹的深浅、宽窄、变化形式,自己打制各种直刃、弯刃、铲、沟、平、踩、挑、抹、眼等钢錾。两只手,一把锤,加上几根钢錾要刻出多种多样的流畅的花纹,这是一门技术。
铜器由于受到腐蚀,铜性差别很大,铜性好的能焊,铜性差的难焊。茬口为红砖色的还可以沾锡焊,但是要多烫口;青砖色或浅绿色的茬口则已无法焊接,只能用粘合剂粘接。对于铜镜,由于是在花纹面焊接,所以只能用点焊。对于鎏金件的补块必须用铜焊,否则无法鎏金。经过焊接的青铜器应该在蒸馏水中浸泡,以清除焊锡带来的有害物质。
当青铜器整体变形时,可以根据变形的程度及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的工装、夹具,采用支撑、**压、撬搬、扭等方法,进行校正。不管使用什么手法,都要看文物的应力变化及承受能力,一般根据经验及对文物性能的了解,量力较正。青铜文物大都是铸造而成,经历长期腐蚀后,其延展性、弹性都有一定的降低。因此,对于变形严重的器物只能锯解、组焊才能达到后整形的目的。